荊芥在處方中又被稱為荊芥穗、炒荊芥等,味辛,微溫,歸肺、肝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等疾病的治療。
選荊芥竅門
以身幹、色黃綠、莖細、穗多、無泥雜的荊芥為佳。
荊芥最好存放在幹燥密閉的容器內,宜在℃以下保存,要注意防黴。
荊芥不宜久煎。
一日的用量要控製在~克。
有表虛自汗、陰虛頭痛的嬌美人忌服荊芥。
防風
防風又名山芹菜、白毛草等,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除濕止痛、止痙的功效,常與荊芥、羌活、獨活等配伍使用,可用於治療感冒頭痛,與苦參、荊芥、當歸等配伍,可治療風疹瘙癢。
防風既可內服,也能外用,一般生用。
一日用量控製在~克。
有血虛痙急或非風邪引起的頭痛症狀的女性忌服防風。
下麵推薦兩款以防風為主材的湯劑:
防風藥膳
材料:黃芪克,白術克,防風克,蓮子克,豬瘦肉克。做法:將以上原料加水適量一起燉湯服食,每周可吃一次。
生黃湯
這款湯對過敏性鼻炎尤其有效,既能對症緩解病症,也能起到預防的作用。材料:生黃芪克,防風克,白術克,桂枝克,炒白芍克,炙甘草克,紅棗克,生薑片,烏梅克。
做法:用水煎服,每日劑。
蟬也叫知了,性寒、味香,具有散風宣肺、解熱定驚等功能。
有趣的是,說起蟬的藥用,人們都隻知道蟬蛻(幼蟬的殼)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其實,早在古代成蟲蟬體就開始在中醫中入藥。李時珍曾經說:“今人隻知用蛻,而不知用蟬也。”《神農本草經》當中也有“蚱蟬,味鹹寒,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的記載,就連《本草綱目》中也有“秋蟬一個,地膚子炒八分,麝香少許,為末,酒服二錢,可治破傷風病”的記載。
在中醫的臨床上,蟬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喑啞、咽喉腫痛。風疹瘙癢、目赤目翳、破傷風、小兒驚癇、夜哭不止等症。
烏梅
烏梅是薔薇科植物梅的幹燥近成熟果實,經煙火熏製而成,表麵烏黑色或棕黑色,皺縮不平,味極酸,有止瀉痢、止咳、生津、止血、斂肺、澀腸等功效,可用於肺虛久咳、久痢滑腸、虛熱消渴等。因含多種有機酸,烏梅還有改善肝髒機能的作用。另外,烏梅中的梅酸還可以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
烏梅可以和白砂糖一起煮水製成酸梅湯,日常飲用可起到清涼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尤其適合在夏天飲用。
感冒發熱、咳嗽多痰、以及細菌性痢疾和腸炎患者要忌食烏梅。除此之外,特稟質女性在正常月經期以及在產前產後也都不能吃烏梅。
一日的用量要控製在~克。
下麵介紹一款以烏梅為主材的湯粥:
烏梅粥
這款粥能夠起到防過敏的作用。材料:烏梅克,黃芪克,當歸克,粳米適量。做法:將三味中藥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用大火煮開後,再用小火熬成濃汁,最後在濃汁中加水,水開後加入粳米熬粥,可放些糖調節烏梅的酸味。
烏梅湯
這款湯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煩的功效,對過敏性皮炎很有效果。材料:銀柴胡克,五味子克,防風克,烏梅克,桂枝克,荊芥克,麻黃克,升麻克。做法:以水煎服。每日劑,日服次,直至痊愈為止。
生地黃
生地黃是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緩緩熾焙至八成幹後入藥,又稱為“幹地黃”,其味甘、苦,性寒,有清熱、生津、滋陰、養血的功效,在中醫臨床上可用於治療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等問題。
生地黃可煎湯、煎膏滋、浸酒,也可以做成菜肴,但一日的用量要控製在15~30克。
少食腹脹、大便稀溏、舌苔發膩者不宜用生地黃。
這裏推薦一款以生地黃為主材的配方:
瓊玉膏
這款配方能夠起到益氣養心的作用,不但能夠防止過敏發生,同時還能抗衰老,解決美人的失眠健忘和早衰白發問題。材料:生地100克,黨參15克,茯苓30克,蜂蜜適量。做法:將三味中藥煎取濃汁,加入約等量的煉蜜,再煎沸即成。每次使用1~2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