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皮膚油容易長痘和口苦口幹唾液黏稠這兩個特征,濕熱質女性往往易心煩氣躁生瘡癤多是濕熱質還會有下麵這些表現:.
身體困重。濕熱質和痰濕質女性一樣,體內濕熱重,有濕重的表現:身體困重倦怠,嚴重的甚至會有裹著東西的感覺.
奇怪的熱。這類女性的熱不明顯,有時候甚至根本沒有感覺,但是如果將手多在皮膚上放一會兒,就會感覺皮膚發燙,這是被濕阻遏住的熱透出來的表現。這種發熱一般在午後比較明顯,一般人出完汗後就不熱了,但是這類美人卻還是熱.
容易心煩急躁。因為體內熱也重,所以這類女性經常有心煩的感覺,脾氣也比較急躁.
胸悶。胸口悶悶的不舒服,其實這是濕邪阻遏氣機的表現.
食欲不好,容易惡心,不太想吃東西。一般是由脾虛導致濕不能運化發展而來,由於濕困比較嚴重,所以不時會有惡心的感覺.
口渴不欲飲。雖然有口幹的感覺,卻不太想喝水。這也是濕邪搞的鬼。因為身體裏的濕邪也是水,它們“同性相斥”.
口臭。除了口苦口幹,這類女性比較鬱悶的是口腔有異味,尤其是早上起床後嘴裏黏膩不舒服,哈口氣,一股味兒就噴出來了.
舌質偏紅,苔黃膩。這類女性如果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會發現舌頭比一般人紅,而且舌苔膩膩的,顏色也不是白的而是黃的.
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濕熱使得這類女性的大小便很不正常。她們的小便顏色通常很黃,大便很幹燥。有時解完大便仍會感覺不舒服,甚至會便秘.
白帶異常。這類女性通常白帶多,且發黃,濕熱重的話還會出現紅帶,就是白帶中有血絲或者白帶的顏色呈淡紅色。
濕熱質女性為什麼容易冒痘?為什麼口渴卻不愛喝水呢?脾弱是濕熱停滯的元凶
首先,要知道濕是怎麼來的。濕是濕濁的簡稱。中醫病因學認為濕濁是一種侵害人體的邪氣,有內濕和外濕之分。內濕是由於脾功能失調,不能正常運化和輸布身體的津液而導致“水濕內停”產生的。外濕則是由於長期生活在潮濕的氣候環境中,或者居住的環境太潮濕,或者淋雨涉水感受了濕邪,使得濕邪由外侵入人體。這二者相互獨立又相互聯係,體內有濕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外環境中的濕邪。
重濁、黏滯是中醫對濕邪特點的歸納。《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就是說被濕邪侵入後,會有一種被裹住的感覺,形象地描述出肢體沉重的感覺。除了沉重、渾濁這類特點外,感受濕邪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能很快痊愈,也就是說,與濕邪的戰鬥是一個持久戰。
接下來說說什麼是熱吧。中醫中的熱指的是一類具有升騰特性的炎熱邪氣。“上火”是一種火邪為患的病變。人體一旦被這類邪氣侵犯,就會表現出發熱、紅腫、煩躁一類的症狀,尤其容易生瘡癤,最常見的就是“痘痘”。《黃帝內經·靈樞·癰疽》說“大熱不止,熱盛則肉腐,肉腐則膿成……”這就是中醫對“痘痘”發生的最早解釋,它是熱邪聚集在皮膚局部,不斷地炙烤,到一定程度後,皮膚就腐壞了,從而形成了痘。
通常,濕熱不分家。有了熱,濕也跟著來了。一旦身體裏蓄積了濕,熱也就纏綿不斷、分解不清了。那麼,這兩者究竟是怎麼糾結在一起的呢?夏、秋季是一年中濕熱較重的時候,如果身體不夠好,濕熱邪氣就會入侵。要是脾再來湊熱鬧,運化失調,濕濁之氣就會蓄積體內,堆積在髒腑、經絡之間。這時候,身體裏的熱不斷炙烤著這些濕濁之氣,就像大熱天捂著一樣東西。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產生一個熱度,也就是中醫說的“化熱”,從而形成濕熱體質。此外,陰虛生內熱,這個熱和濕縛結也會形成濕熱。濕與熱糾結在體內,就表現出濕熱兩方麵的症狀:因為熱,容易長痘;因為濕,痘痘不容易好,而且反反複複。
濕熱質女性如果不善加調理,就不僅是生瘡長痘了,身體會向病理轉化,容易感皮膚、泌尿生殖、肝膽係統一類的疾病。通常,皮肉關節、五髒六腑是濕熱蓄積的地方。因為蓄積處不同,痘美人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同:
濕熱蘊結於皮肉關節。如果濕熱蓄積之處是人體淺表的皮膚肌肉,就會表現為皮膚長濕疹、瘡癤。臉上冒痘就是濕熱蘊結在麵部皮膚所致。如果是蓄積在關節處,就會表現為關節局部腫脹疼痛。
濕熱蘊脾是濕熱內蘊脾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所表現的症候。這類美人會有肚子脹、食欲不好甚至惡心厭食的症狀。大便一般清稀不成形,小便黃。有明顯的熱象: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
肝膽濕熱是由濕熱蘊結於肝膽,疏泄功能失職所表現的症候。這類女性口苦的症狀最突出,食欲也不是很好,有時候肝區會有脹痛的感覺。還會表現出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