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便宜也不能都讓羽柴秀吉給占了。要繼承織田信長的家業,自然也要全盤收下信長背負的苦惱。正如當年的“信長包圍網”一樣,從賤嶽凱旋的羽柴秀吉自然引起了周圍各路大名的猜忌和防備。為了扼殺這新生的天下霸主於搖籃,大家“齊心合力”,組織了新的“秀吉包圍網”!
參加這個包圍網的,主要有三河的德川家康,四國的長宗我部元親,柴田勝家位於越中藩國的舊部佐佐成政,以及盤踞紀伊藩國的雜賀眾,根來眾等等地方豪強。
“包圍網”諸雄中最強大的自然是德川家康。其實當年本能寺之變後,德川家康冒死逃回三河,便立刻起兵鎮壓了甲斐和信濃兩國的叛亂,之後馬不停蹄殺進尾張藩國,名為討賊,實是搶占地盤。無奈此時傳來羽柴秀吉擊敗明智光秀,重新穩定了局勢的消息。德川軍隻得退回三河。但,家康垂涎京畿諸國的野心從沒有一天消失過吧。可惜的是,德川家康與柴田勝家交情不深。賤嶽之戰的時候,德川軍並未能配合柴田軍出動,白白錯過機會。眼見柴田勝家敗局已定,家康還向羽柴秀吉遣使道賀,以期維護這兩雄之間脆弱的和平。
四國島的長宗我部元親則本著“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與柴田勝家聯盟。1582年8月27日,長宗我部軍攻入三好氏在阿波藩國的最後城堡勝瑞城。十河存保率5000人守城,長宗我部元親動員了領內15到60歲所有男丁共2萬3千人參戰。四國島最激烈的中富川之戰打響。結果十河存保戰敗,退守讃岐藩國。賤嶽之戰前,羽柴秀吉特派淡路藩國守將仙石秀久協同十河存保一齊防備這隻四國“大蝙蝠”。1583年春,為配合柴田勝家的進軍,長宗我部元親率兵2萬攻入讃歧,十河存保據虎丸城苦戰。仙石秀久2000從海路來援,於引田浦登陸。4月22日,賤嶽之戰同一天,長宗我部軍向羽柴軍援軍發起進攻。在敵兵10倍於己的絕對劣勢下,仙石秀久援軍大潰,眾多部將戰死,殘軍逃入引田城。是為引田之戰。長宗我部元親緊追不舍,包圍了引田城。兵無戰心的仙石秀久棄城而逃。十河存保見大勢已去,也開虎丸城投降,自己則背離故國,投奔羽柴秀吉。讃歧也跟著落入長宗我部氏之手。如果不是柴田勝家在短短兩天內就戰敗自殺,長宗我部氏定能和柴田氏形成對羽柴氏的南北夾擊之勢吧。
柴田勝家舊部佐佐成政踞有北陸道的越中藩國,實力亦不可小覷。柴田勝家戰敗自殺後,佐佐成政象前田利家一樣投靠了羽柴秀吉,並把女兒送到秀吉那兒做人質。但是在佐佐成政心底,大概還是不忘懷前主公的血海深仇吧。羽柴秀吉大概也察覺到了這點,所以特命前田利家鎮守從越中通往京畿的要衝,加賀和能登兩藩國,以防這匹勇猛的“北陸孤狼”。以至於羽柴秀吉與德川家康對戰最激烈的時刻,也不敢調前田利家支援前線。
紀伊藩國的各路豪強在石山本願寺投降之前已經歸順織田信長。但是雜賀眾內部產生分裂,眾多徒眾不甘心失敗,希望繼續對抗織田氏。1582年,親織田氏的雜賀孫一當機立斷,斬反對派首領土橋氏。(“孫一”是雜賀眾首領的稱號,有人說此時的“孫一”是鈴木重秀,也有說其實是其父鈴木重意,也有說是其兄鈴木重兼,莫衷一是。)但好景不長,同一年本能寺之變後,土橋氏殘部卷土重來,驅逐了鈴木孫一,並夥同根來眾,重新向織田氏的繼承人羽柴秀吉宣戰!雖然各路人馬分布東西南北,顯得秀吉四下皆敵,但他們互不統屬,沒有建立堅強的攻守同盟,更沒有配合的默契,而是各自為戰,使得羽柴秀吉可以從容應付。而且,羽柴秀吉現在的國勢,也不是“信長包圍網”時期的織田信長可以比肩的。從這幾點來說,秀吉卻是比信長幸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