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4月,羽柴秀吉中國征伐軍攻陷因幡藩國鳥取城。稍事休息,秀吉便率軍2萬7000殺進毛利氏的直轄領國備中藩國。毛利氏守將清水宗治據守高鬆城抵抗。
高鬆城築於一片低窪的沼澤當中,城底座是高高的土壘,而城牆全是由大石條砌成,可輕易防禦鐵炮攻擊,是著名的易守難攻之城。4月25日,羽柴軍殺到高鬆城下,清水宗治堅守不出。4月27日,部將黑田孝高率先攻城,無功而返,反折了400多人馬。羽柴秀吉於是故伎重施,重重包圍了高鬆城,妄圖困死城內守軍。
5月7日,黑田孝高考察了高鬆城周圍地形,見此城三麵環山,便向秀吉獻策,建議引足守川之水,倒灌入城中,之後攻陷此城易如反掌。秀吉當即同意了黑田孝高的計策,立刻調兵遣將,於高鬆城南部造了一條長約4公裏的圍堰。19日,大壩完工,足守川水於是源源不斷灌向城內。湊巧的是5月乃是梅雨季節,大雨傾盆,更加快了灌水的速度。25日,城四周的民宅已被沒頂。
高鬆城危急!毛利氏趕緊動員全國之兵,增援備中。5月21日,毛利氏家督毛利輝元親自率軍從安芸出發,前鋒大將就是兩位叔父,名將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兵貴神速,吉川元春領1萬兵很快抵達足守川南岸的岩崎山,而小早川隆景2萬人馬也隨後越過日差山。毛利輝元中軍進駐猿掛城,以為策應。頓時毛利軍形成了對羽柴軍的反包圍之勢。如果高鬆城守軍與援軍裏外夾擊,羽柴軍包圍圈必被撕開一個裂縫,高鬆城之圍將立解。
大戰在即,羽柴軍卻處於兵力劣勢。秀吉立刻遣使向織田信長求援。得知信長即將親率大軍西征中國,毛利氏知勢難抵擋,於是遣外交僧人安國寺惠瓊和尚麵見羽柴秀吉,請求議和。
大概是為了拖延時日,讓織田信長大軍也能趕到高鬆城戰場,秀吉答允議和。但秀吉也擺起高姿態,提出了苛刻的條件:“毛利氏須割讓伯耆,備中,備後,美作,出雲五國與織田家。高鬆城守將清水宗治須切腹以謝膽敢對抗羽柴大軍之罪。”安國寺惠瓊力爭,好容易才把條件降低到隻需割讓備中,備後,美作三國,並清水宗治切腹。之後幾日,羽柴毛利雙方繼續在談判桌前討價還價,直到本能寺之變後一天。
6月3日黃昏,京都的使者傳來了本能寺的噩耗,羽柴秀吉大驚,連忙將使者斬首滅口,並火速請黑田孝高議事。黑田孝高勸秀吉切勿向任何人宣揚此消息,繼續裝作無事人一般和毛利氏談判,但務須盡快得出和談條件,並立刻撤兵返回京都平叛。秀吉從其言,傳安國寺惠瓊,提出暫緩割讓三國領地,隻須讓清水宗治切腹,羽柴軍就立即退出備中。秀吉還並使“蘿卜加大棒政策”,威脅織田信長不日就到備中,到時信長撕毀和約,重燃戰火,責任全在毛利氏!
此時還對本能寺之變一無所知的毛利氏見羽柴秀吉又降低了和談條件,便忙不迭地答應了。6月4日,毛利氏履行和約。勇敢的清水宗治在數個隨從的陪同下,駕一葉扁舟來到“人工湖”中心,在兩軍麵前切腹自盡。6月5日,羽柴軍掘毀大堤,退去河水。6月6日,羽柴秀吉收拾行裝,撤兵。雖然秀吉暗地心急如焚,但表麵功夫仍是有條不紊,白天大張旗鼓慢慢行軍。但到了晚上,羽柴軍立刻偃旗息鼓,毫不休息,急速向京都進發。
羽柴軍出發後,後知後覺的毛利軍才得到本能寺之變的消息。吉川元春覺得羽柴秀吉在急著撤退之前,還賺了清水宗治一條命,目中無人地愚弄毛利氏,頓時怒不可遏,主張追擊羽柴軍,必斬秀吉而還。但小早川隆景主張慎重。隆景認為秀吉善於用兵,撤退之時定留下精銳的殿後部隊,若貿然追擊,恐遭反撲。還有毛利氏已於秀吉簽訂和約,此時反悔,必被天下笑。最重要的,隆景認為織田信長死後,以羽柴秀吉的能力其前途不可限量,如果撕毀和約,必遭其嫉恨,非毛利氏之福。議論良久,毛利氏上下決定聽從隆景的主張,按兵不動,並繼續和羽柴秀吉保持友好關係。
6月7日,無後顧之憂的羽柴軍進入大本營姬路城。休息一日,秀吉打開姬路城的金庫,將裏麵所有金錢一文不留地分給所有將士,鼓勵部下不惜一切為信長報仇。全軍士氣大振。9日,羽柴軍兵發京都。一路上加入秀吉的有高山重友,中川清秀,池田恒興等織田家老將。織田信孝和丹羽長秀的四國討伐軍也在半路與羽柴軍會師。此時羽柴秀吉麾下共有3萬6000人馬。11日,羽柴軍進駐攝津富田城。明智光秀這才得知消息,大驚之下,匆匆迎戰。
羽柴秀吉在形勢大變之後,正確把握機會,在5天之內急行軍230公裏,打了明智光秀一個出其不意,成功掌握了戰場先機。中國大返攻,是羽柴秀吉邁出征服天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