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泰山行初出洛陽(2 / 2)

隻聽他大吼一聲,把旁邊的鮑信和崔衍等人嚇了一跳。

“啊!這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雲人物......額,這好像是說的長江吧?”

這廝擦了擦臉上的汗又繼續吼道:“啊......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操,怎麼又是說長江的?”

旁邊的程濟忍不住問道:“軍侯是要做詩嗎?......”還沒說完就被劉奉打斷了。

劉奉正在想與黃河有關的詩詞,聽旁邊有人嘮叨,沒好氣的看了程濟一眼回道:“別打岔。”

程濟被劉奉用眼一輪,連忙閉嘴,其實他想說,你作詩就作詩嘛,可作詩你先吼那麼一嗓子幹嘛啊,怪嚇人的。

這廝又想了半天終於想起一首與黃河有關的詩,這回鐵定錯不了啦,隻見他坐在馬上搖頭晃腦的道:“啊......!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啊......這個......啊......”這廝後麵好像是記不住了,聲音也就越“啊”越小,到最後便了無聲息。

行在旁邊的崔衍、董宛、丁立等人見他不做聲以為詩作完了,連忙拍起了馬屁。

“沒想到軍侯還會作的如此好詩,末將等佩服萬分啊。”

“嗬嗬,哪裏哪裏。”這廝麵不改色的“謙虛”道。

這幾個人是識不得幾個字的大老粗,不知道欣賞。可行在他另一邊的鮑信那可是士族出身,自幼也是熟讀過詩書史略的,雖然劉奉念的詩和這時候流傳的詩不大一樣,可有沒有完整的表達意思那還是能聽出來的。他聽劉奉前麵這幾句氣勢恢宏,寓意深刻,還以為劉奉有大才,所以也就補充道:“嗯,沒想到梓軒還有如此才華,可此詩應該還有後文吧,還請梓軒繼續說來聽聽。”

“額......這個......”

他娘的,老子以前高考的時候背的滾瓜爛熟,這怎麼關鍵時刻就給忘了呢。他在那兒“啊”“哦”了一半天,再也沒有想起後麵寫的是什麼。可見幾人都豎起了耳朵在等著下文,這廝把老臉一橫,張口就道:“嗬嗬,我哪兒有這份能耐,這首詩是我家鄉一位才子所作,在我們那兒流傳甚廣,所以我也記得幾句,不過也僅記得這幾句而已。”

眾人皆無語,心裏都想,不是你作的,那你“啊”個屁啊,還那麼大聲。

劉奉見眾人都是一副“翻白眼”的樣子,老臉一熱,拍馬向前走了幾步,又吼道:“啊......!黃河啊,你都是水,駿馬啊,你四條腿。”

眾人皆大笑。

........................................................

劉奉帶人溫和真摯,又沒有架子,所以隻要不練兵,所有將士都對他敬愛有加。就算是操練的時候,大家也隻是表麵討厭他,而心裏卻還是很肯定他的做法的。他見多識廣,閱曆豐富,再加上談吐詼諧幽默,不擺架子,所以一路上枯燥乏味的行軍而因為有了他卻是笑聲陣陣,輕鬆愜意。

因為都是輕裝行軍,而且也不是戰時出征,所以並無輜重糧草,將士們都是自帶少量幹糧,自備飲水,用完了就在各州縣就地補給。因此,行軍速度還是算比較快的,到了下午未時三刻,他們就已經抵達了洛陽與滎陽之間的鞏義附近。

鞏義素有“東都鎖陰”之稱,因此也是曆來兵家必爭之地,據說此地有將近30萬年的人類活動史,是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不過劉奉他們對此顯然並不感興趣,所以隻是稍作歇息之後便繼續向東挺近,爭取日落之前能趕到滎陽。

眾將士的心情都無比高漲,可劉奉的心情卻漸漸開始低落,因為他發現離洛陽越遠,人煙就越稀少,而官道上的難民卻越來越多。這本該是個即將迎來豐收的時節,但他見到的要麼是一塊一塊荒蕪的田地,要麼是一片一片枯死的作物。

而且這還是離開洛陽後的第一個城鎮,還是在黃河邊上,那麼中原的其他地方又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呢,當他看到這一切後又會對他產生什麼影響呢,他又會做出哪些思考和改變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那天地和聖人都不仁時,又拿誰來做芻狗呢?(此處仁當仁義講,並非《道德經》原意,鄙人隻是想借用一下字麵意思,請諒解,若是不喜,可跳過此段。)

.............................................

今天剛回來,發晚了點,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