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北返(1 / 2)

就在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徐州,田楷,劉備,孔融三方聯軍馳援徐州途中,袁紹忙於和黑山黃巾對峙,京師長安地震之時,在北方幽州也發生了一件大事情,這件事情對天下大勢具有深遠的影響。

幽州牧劉虞和薊侯公孫瓚火並。

劉虞字伯安,乃東海恭王之後,漢室宗親,他家鄉便是劉複等人此刻所在的郯縣。早年舉孝廉,擔任戶曹吏,又當過博平令,為官清廉,政績顯著,後來因功累升至幽州刺史、甘陵相,靈帝時曆升尚書令、光祿勳、宗正等要職,靈帝末年,以宗正複任幽州牧。董卓時期,董卓也是極力拉攏劉虞,拜大司馬,進封襄賁侯,初平元年,又代袁隗為太傅,不過由於戰亂道路阻絕,劉虞沒有收到這些任命。

在幽州期間,劉虞為政寬和,重點發展農業、養蠶業,開采漁陽郡等豐富的鹽、鐵資源,增加庫藏。對關外的胡人,劉虞采取的是安撫的政策,他在上穀郡開了一個馬市,和匈奴,鮮卑,烏丸,扶餘等少數民族互通有無。

總的說來,這是一個性情比較寬厚的長者,是一個內政好手。而他的下屬公孫瓚則是一個典型的武將,走的是另一個極端。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他出身當地大族,隻是母親地位低下,成年後隻當了一個小吏,因其相貌俊美,身形雄偉,深得當時的涿郡太守劉基賞識,成為了劉家的女婿。他和劉備一起隨盧植讀書,後來被舉為孝廉出仕,做了郎官,在邊境和入寇胡人的一係列戰鬥中立下不少戰功,因功升為中郎將。

所謂功名馬上取,作為一個武將,公孫瓚不僅不懼戰鬥,甚至熱愛戰鬥,所以,他對待關外胡人的政策非常殘酷,若有不從,便發兵攻打,畢竟有戰功才容易往上爬啊,隻不過,這與上司劉虞對待胡人的政策南轅北轍。

最初,劉虞還依靠公孫瓚對付關外胡人,邊境安定之後,公孫瓚仍然多次出關討胡,劉虞甚為不滿,兩人之間也就有了嫌隙。

最初,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在南方協助袁術,隨孫堅一起攻打周昂被流矢所殺,公孫瓚以此為借口出兵攻打冀州袁紹。

對此,劉虞是抱著支持的態度,因為袁紹組織關東聯軍反董時,不承認當今天子,指使他人奉迎劉虞為帝,被劉虞嚴詞拒絕了。隨後,袁紹又進入冀州,將當時的州牧韓馥驅趕離開,在劉虞眼中,袁紹乃是亂漢的賊子。故而,公孫瓚南下攻打袁紹時,他在後方轉運錢糧,大力支持。

不過隨著戰局的惡化和僵持,百姓生存困難,流民比比皆是,劉虞覺得現在應該休養生息,不該擅起刀兵,所以,反對公孫瓚繼續和袁紹作戰。

公孫瓚是一個武將,征戰多年,他迷信於自己的武力,似乎隻要身邊的白馬義從還在,就對一切無所畏懼。他斷然拒絕了劉虞的命令,劉虞也就不再供應錢糧,他便把軍隊派了出去,行那劫掠之事,不管是冀州,還是幽州,皆不放過,以此來維護軍隊供給。

對愛民的劉虞來說,對此斷然不能忍受。

於是,在公孫瓚把部隊派到四野八鄉去搜刮民間錢糧之時,劉虞率領大軍突然前來攻打公孫瓚的駐地薊縣。

劉虞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卻是東拚西湊而來,平時沒有經曆過戰火,根本就是烏合之眾,為了控製這些烏合之眾,劉虞下令攻打薊縣時不許劫掠,不許縱火,也不要擅自損壞百姓的房屋,因此,久攻不下。

公孫瓚乃是久經戰陣之輩,很快便看到了劉虞的弱點,這十足是一個現代的宋莊公啊!於是,他穩住陣腳之後,親自率領數百悍卒沿著掛下的繩索爬下城牆,趁夜潛入劉虞大營,迎著風勢放火,劉虞軍因此潰敗,無法收攏,隻能率領少量士卒逃到居庸城。

公孫瓚率領大軍追到居庸,隻花了三天時間就打下居庸,活捉了劉虞以及妻子,之後,他借前來封劉虞官職的長安使者段訓之口,誣陷劉虞叛亂,將劉虞全家推到法場斬首。

劉虞在幽州經營多年,深得百姓和士族愛戴,公孫瓚武將出身,迷信武力,並不愛惜民力,大多數幽州士族對他皆是口服心不服。得到了幽州之後,他原以為沒有劉虞在旁掣肘自己應該一帆風順,不想很多事情卻寸步難行,對這些困難,公孫瓚不會想辦法解決,而是粗魯地用戰刀說話,因此,失盡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