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會如期在儀泰殿召開了,這時陳鑫才鬧明白蕭雨明的“按規矩辦”是什麼意思。蕭雨明按陳鑫讓議事會成員“有地方坐、有茶喝”的指示,竟然安排人在儀泰殿裏擺下了一百張大圓桌,圓桌上除了茶水還有一些點心,讓人進去一看,簡直就是擺宴席。陳鑫看到這些,也隻有搖頭的份了,畢竟大漢沒有擺長條桌凳,排排坐開大會的傳統,蕭雨明能弄出這個“近似”已經很不錯了。為了免除以後再出現開議會像請客吃飯的笑話,陳鑫專門把工部尚書叫來,手把手的教他怎麼設計法部旁邊的議事會大堂。來參加議會的人員除了那些以前致仕還鄉的朝臣,絕大多數沒有進過皇宮,這一次“得蒙聖恩”進了傳說中的皇宮,不免都有些拘束。當大家竊竊私語議論皇宮奢華的時候,陳鑫來到了儀泰殿,值殿太監們因為這會指揮的是沒有經驗的“鄉野”,為了免除差錯,喊的更是賣力。“皇上駕到——”“行三跪九叩大禮,跪——一叩首……”“皇上賜平身——”“議員”們在太監們響亮的公鴨嗓子指揮下弄的手忙腳亂,大汗淋漓,出錯自然是難免的。陳鑫看著這大漢式的議會開幕式也隻有慨然笑之,而心裏卻在盤算找什麼借口免除這種傳統式的規矩。下麵的規矩總算是折騰完了,陳鑫擺手讓大家入席(入席?還是像請客吃飯),眾人坐定,陳鑫卻站起了身。麵對皇上這個出人意料的舉動,那些“議員”們大多沒反應過來,而隨駕觀禮的議事處大臣們和“議員”裏曾經當過官的人卻齊齊的站起了身。其他人看見官老爺們全站起來了,哪裏還敢在那裏坐著,所有人都站了起來,儀泰殿裏頓時一派肅然。“嗬嗬,你們都坐下。”陳鑫麵對人們的“禮製”,不以為意的笑道,這時他正好看見那個曾經因為想壟斷朝廷織造場絲綢貿易的大胖子趙仲惠也站在人群裏,於是用手指點著他笑道,“趙仲惠,朕這些年沒召見你,沒想到你更是發福了。怎麼樣,絲綢還好賣嗎?可別又跑來跟朕哭窮。”趙仲惠見皇上這麼多年了還記著他,不禁受寵若驚,“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謝皇上掛念,小民的絲綢還好賣,不敢說賣不好。”“哈哈哈,不敢說是什麼意思?這話聽著新鮮!”陳鑫樂嗬嗬的向眾人擺手道,“大家都坐下聽朕說話,朕一起身,你們都跟著起,這話還怎麼說?”皇上原來挺隨和的嘛,一點也不像想象中那樣威風八麵,讓人不敢直視。人們放下心來,紛紛坐在了位子上,氣氛頓時好了許多。“朕曾經說過,大漢朝四民同屬。你們都是各地有名望的人,不管是教化百姓的儒者還是器造經商的商賈,都是大漢的棟梁,大漢能有如今的強盛,你們出力頗多。”陳鑫習慣性的踱著步道,“朕之所以辦這議事會,目的嘛還是讓天下人都能為國家長盛不衰加油添力。國家長盛,這不但是朕之福,也是天下萬民之福、在坐的各位之福。議事會是做什麼的大家都已經清楚,朕這裏就不多說了,朕隻想說一句。朝廷給了你們議事權,你們就要用好,如何保國家強盛,如何使萬民樂業,這不但是朝廷要做的,也是你們這些人應當考慮的。”說到這裏,陳鑫讓劉有光走了出來,接著說道:“這位是法部尚書劉有光劉大人,前些年朕創設法部,目的就是讓天下人做事有律法可依,有律法保護自己。如今開了這議事會,目的嘛與法部是一樣的。沒有規矩便沒有方圓,法部為朝廷衙門,下麵的許多事並不能看到,所以立起律法來難免有偏頗處,如今有了議事會,你們都是各地來的,知道各地的情況,如此集思廣益,才能完善律法,保護萬民利益。”“皇上聖明——”“議員”們在禮部的調教下還真有點像模像樣。“嗬嗬,好,好。”陳鑫擺手讓大家住了嘴,“設這個議事會,朕原來的想法本來是讓大家按商會的辦法選舉德高望重者來主事,不過後來考慮到這議事會畢竟是朝廷設置的,事關重大,與商會不同,要想步入正規還需時日,所以這第一個主事人——議長朕先替你們選下,就是這位劉大人,當然,劉大人隻是領你們上路,他還擔著其他差事,所以這議事會的具體事還需安排具體人來辦。朕的想法是可由大家公推三個人當副議長,副議長跟著劉大人學習如何管理,以便以後公推一個議長出來主事。另外平常大家都有自己的事做,不可能一直在京裏,所以還需設一個常設的衙門,就叫議事會衙門,職責嘛,一個是管理議事會平常事務,收取大家平常提的條策供法部使用,再一個就是召集大家來京集會。嗯,這個常設衙門人也不必太多,二十個人也就夠了。朝廷先選派五個人,剩下的十五個人由大家公推,公推出來的人在任期間由朝廷給予相應補助。既然議事會是兩年重選一回,那麼這個衙門的人也兩年選一回。大家以為如何?”“皇上聖明。”議員們又是異口同聲,看來讓他們像後世的議員那樣做事還需要長期的引導,這是習慣上的問題,不能急於功成。“劉大人,你從現在就開始走馬上任吧。”陳鑫把該說的都說完後示意劉有光來主持議事會。“臣遵旨。”劉有光這幾天早已做了充分的身心準備,此時見陳鑫讓他來唱主角,便走出來道,“各位,下官奉聖上之命來主持這議事會,多有不到之處還需大家指正。議事會要做的事已經知會了大家,本來應當按聖命先選副議長和衙門官員,但是畢竟現在大家相互還不了解,所以此事可以先放一放。議事會所要做的事乃是議論律法中需增加刪改的內容,另外就是監督律法執行,此前法部已立了許多發條公布於眾,百姓們也提了些意見,此次議事會就是要把這些律法不足之處找清楚,然後頒布於天下。下麵下官先念憲律,大家可以做記錄,一會下官念完,大家便開始提意見。所謂開誠布公,大家不必擔心什麼,隻要是有益的,法部和議事會都會采納……憲律者,國之至律,天下人均當奉行以為操守之行。第一條,大漢朝皇帝……”劉有光展開草擬的憲律念了起來,下麵就坐的“議員”們也覺著這事新鮮,又是皇上給的權力,不禁由心中升出崇高感來,所以都很仔細的聽著,整個大殿隻剩下了劉有光的聲音。議事會開的還算順利,雖然一開始議員們秉承傳統少說多做的思想不敢提意見,但後來在劉有光等人的鼓勵已經幾個“有勇氣”的人帶頭下,氣氛被調動了起來,對各項律法提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刑律、商律等等具體律法被改動了許多,但最基本的憲律卻幾乎沒人提意見,到最後除了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被改動以外,整個憲律幾乎完全是按陳鑫與議事大臣們商議的那些內容頒布出去的。陳鑫明白,所謂提意見,在這些古人看來是很有分寸的,刑律、商律等等具體律法改動了也不會影響這為開明君主的心情,但關係到皇權的基本法他們卻是不敢動的。古代人畢竟是古代人,不管社會經濟出現多麼快的發展,人們的思想都不可能突然轉變。然而既然有了開頭,後麵的事還能不順理成章?社會製度是必然要變的,但經過一個“現代人”妙手調整,激烈的暴力革命出現的可能性已經被降到了最低的程度,這才是陳鑫搞社會改革的最終目的。議事會開到最後一天,“議員”們已經多多少少適應自己的新身份了,並且相互之間也加深了認識,於是議事會衙門官員的選舉便順理成章的進行起來,經過公推,議事會產生了三個副議長,這三個人兩個是有名望的大儒,另外一個則是橫跨許多產業的巨商,而十五個公推出來的議事會衙門官員則分布麵比較寬泛,既有儒士,也有商賈工場主,甚至還有一個東蒙古兀良哈部的王公。至於那位大胖子綢緞商趙仲惠,因為陳鑫在議事會第一天就提了他的名字,所以他被許多人牢牢記住了,最後居然還撈了個衙門主事的官職,這實在是意外之喜。陳鑫明白,這次的選舉並沒有多少代表性,選出的人都是靠的名望而不是實際能力,但這次議事會畢竟是曆史上的首次,就像每一個新生事物一樣,要想完善還需要長時間的磨礪,但既然已經開始了,還怕它以後不能具有科學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