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民族(1 / 2)

經過討價還價,大漢與尼德蘭、大呂宋最後還是定立了“公平條約”,這公平條約規定的很好:大漢和尼德蘭、大呂宋互相保證對方在自己控製地域的利益和僑民的安全,雙方商賈在到對方控製地域進行貿易享有公平競爭和賦稅上的優惠,雙方有義務保護對方商人和貨物在本國控製水域和陸地的安全……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的規定了以後,算是落了個大家都滿意的結果,畢竟大漢、尼德蘭、大呂宋經營的主要貨物不同,完全可以做到在商品上的互通有無,擴大貿易對大家都有好處,所以結果還是能接受的。攆走了西洋人,陳鑫又接見了羅煞國的使臣,這回就沒有那麼客氣了,陳鑫警告羅煞人不得再對大漢的**幹都司進行蠶食,如果再有這樣的行為,大漢將以武力解決雙邊衝突。不過作為打一巴掌後給予的糖果,陳鑫有樣搬樣的按與西洋人的協議也與羅煞人製訂了一番貿易規則。不過因為羅煞本部遠在歐洲腹地,與大漢的經貿交往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這一條等於白說。雙方矛盾的焦點還是在北方土地以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以北利用價值較高地區的所有權上。糊弄完歐洲人,下麵的重頭戲自然是親善那些“少數民族”兄弟,此時正值大漢的萬壽節,也就是醇佑皇帝的生日,算是大漢醇佑朝的國慶節,這也是番邦們來進貢的由頭。這萬壽節可就過的隆重了,不說慶典,單接見番邦使臣就夠陳鑫忙活一陣子的。這裏說的“番邦”隻是為了叫起來容易些,其實裏麵差別很大,除了基本上算獨立狀態的朝鮮,緬甸,暹羅這些附屬國,還有蒙古、吐蕃這些奉大漢為正統但半獨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這些民族政權嚴格意義上和番邦掛不上鉤,不過因為此時漢民族的優越心理,所以把他們也和番邦們一塊稱呼了。除此以外還有些大漢境內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也跑來進貢了。在陳鑫印象裏,中國的民族結構應該是清朝時初步確立形成的,但清朝短短二百多年不可能把少數民族分化的那麼清楚,所以大漢以前這些少數民族就應該有很大的差別了。然而陳鑫對著上貢的禮單看了半天,卻發現現代有的許多民族此時根本就沒出現,這實在是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不過這也無所謂,在陳鑫的計劃裏雖然沒有消除民族差別,但改變古代傳統的民族經濟政治文化方麵的不平等卻是有打算的。作為從二十一世紀穿越回去的人,陳鑫對這些事並不陌生,在他看來,古代的統治者們接受少數民族的進貢並給予他們禮遇並不代表有民族平等的心思,這樣做多半是為了表示一下皇家的威儀而已,等貢使們回去以後,中央政權對少數民族的歧視該如何還是如何。等按老規矩花錢出銀子的把“藩屬”們打發走,陳鑫便把幾個主要的臣子都叫進了禦書房,準備好好對他們灌輸一番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新思想,也為未來民族融合,防止出現民族矛盾引發的衝突做準備。“這些日子忙著蒙古的事和海商的事,朕也沒抽出空理會南邊。”陳鑫裝做無意的說道,“誒,蕭雨明,這回內外番臣來進貢,朕怎麼沒看見安南的使臣?”沒看見那怪你眼不好,可這話蕭雨明能說嘛?“皇上,安南諸部確實派人來了,他們的酋長自然是不敢怠慢的。”“噢,這事還是怪朕忙起來記不全。”陳鑫笑了笑,“安南那邊漢民移過去不少,朕也已經恩準安南的諸部內遷滇黔等地,想必他們的日子應該比以前要好過的多了。”方明德作為戶部堂官,這方麵最有發言權:“皇上聖明,恩播四夷,安南夷民自從得了皇上準許內遷的恩準令,這些年許多人已經分散遷往滇黔兩川,甚至還有人遷至鄂湘等地落戶。加之漢民南遷,如今安南一地,漢民已占六成,且不說人數占優,單說當地州府作為,已使夷民生活大大好於從前,如此大恩,夷民早就沒有造反的心思了。”“嗬嗬,這就好。”陳鑫釋然的笑道,“方明德說安南的夷民如今沒了造反的心思倒讓朕想起一件事來。自古以來,不管是秦漢也好,唐宋也好,最大威脅乃是北方遊牧部落,不過南邊的蠻夷也不是那麼穩當,不要說出了什麼南詔、大理、百越。就說南夷造反也是讓各代朝廷頭疼不已。這是為何?”皇上凡是說清楚了事再問問題這一定是有什麼想法。大臣們相互往了一眼,那眼神還是把引起皇上思考的方明德給拱了出來。方明德倒也當仁不讓,道:“華夏居於天下至中,蠻夷荻虜皆是華夏外藩之臣,不過因其與華夏頗有些不同,自然有些心思不一。中原朝廷強盛之時,四夷懾於天威,無人敢於造反,不過各朝之末中原朝廷勢弱,所以才有了四夷的異心。所以臣以為隻要國家強盛,社稷穩固,四夷自然不敢造次,威服四夷當以穩固國家社稷為要,同時給予四夷安撫,外加軍隊震懾,四境自然平安。”方明德說的這些明顯是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就像美國一樣,現在是無比強盛,到處當“世界警察”,可是誰能保證你永遠強大下去?到時候你不強大了,就等著那些與你有愁的國家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吧,所謂牆倒眾人推就是這個道理。“方明德說的有道理,要威服四夷,就要自己強大。噢,朕有點事一直不大明了,華夏又稱諸夏,看這名頭,這個‘諸’字似乎有些說頭。”方明德道:“諸夏者,乃是上三代夏商周分封之製時所稱,天下分封為萬國,其後戰國末並為七國,這就是‘諸’字的正解。聖人曾經說過,華夷之別在其服飾禮儀,凡是效我華夏衣冠禮製者皆可視為諸夏。”方明德自己說到正題上了,也就不用陳鑫再“循循善誘”:“嗯,‘效我華夏衣冠禮製者皆可視為諸夏’,這話說的好,聖人不愧是聖人。如今大漢一統,四夷賓服,這話不是麵子話,要是金國未滅時說這話就有些打腫臉充胖子了,不過現在這樣說應該是理直氣壯的。既然是四夷賓服,他們渴慕中原文化也是難免的,所謂人往高處走嘛。就拿安南和**幹都司來說,如今都是大漢直轄的地方,安南夷民和女真人也是向往華夏文明的。本來他們也和大漢人沒什麼兩樣,單說安南夷民其實就是我華夏之人,當年楚將莊矯於秦滅楚時帶軍南下,與滇黔夷民融合,後來建了滇國,所以這滇國也是我華夏的一份子,後來滇國沒了,唐玄宗時又興起南昭國,其實這南昭國正是滇國的延續,南昭王皮羅閣共有七子,除長子閣羅鳳繼承南昭王位外,其他六子皆往南邊發展,才有了如今的緬甸、暹羅這些國家以及安南,所以這些人稱為蠻夷實在是有些勉強了,應當是我華夏的分支才對,隻不過年深日久,風俗語言有些不同罷了,再說北邊朝鮮不也是我華夏商裔萁子分封之地嘛?雖說血統裏混進了些夷人的成分,但根子還在我華夏。所以朕說諸夏應涵蓋四夷大部,不應把他們視為外人。”陳鑫這一番論古道今,讓大臣們初步有了個印象,那就是皇上準備用對待安南人以及女真人的方式對待其他少數民族,這也許就是皇上經常提的民族融合吧。“皇上聖明,四夷中確實有些是華夏分支,不過也不能說都是……”禮部尚書蕭雨明說道。陳鑫不以為意的擺了擺手:“話也不能這麼說,如今西洋人來我大漢的多了,你們也見怪不怪,西洋人麵貌與我們多有差別,本來就不是同根生,相比較而言四夷與我華夏人簡直就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縱使不是諸夏,也和我華夏有莫大牽連。再說聖人已經說過華夷之別在其服飾禮儀,隻要他們效我華夏文化語言,我們就沒有將他們實為外人的道理。”陳鑫如今學了個乖,知道在中國戰亂用法家,和平用儒家的道理,現在這些大臣都是聖人弟子,凡是要想辦成往孔老夫子那裏靠一靠就能事半功倍。陳鑫當皇上本來就是“金口”更何況還把聖人搬出來了,兩聖合一聖,大臣們也無話可說,齊聲稟道:“皇上聖明。”既然大臣們沒有話說,陳鑫便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朕統禦天下,視萬民如一家,四夷也蓋莫能外,隻要真心順從大漢,朕都平等待之。四夷如今窮,一方麵是其地荒僻,另一方麵也是缺了治理能臣,傳旨,北邊女真、苦夷、朝鮮,西邊蒙古、吐蕃,南邊安南以及緬甸、暹羅皆可遣貴族子弟及可用之才來大漢學習,學成之後在大漢為官做事也可,回去整頓禮製亦可,另外四夷夷民如若誠心遵奉大漢法製,可以分散遷往大漢內地居住,漢民亦可到夷區居住發展,同時大漢朝廷保證四夷首領隻要不背叛大漢,朝廷將永保他們的尊榮和富貴,總之朕統禦之下和同為一家,不分彼此。”和同為一家,不分彼此能夠做到嗎?不知道,不過曆史上向來是先進民族融合落後民族的,一個民族真正得以維係的乃是同一的文化和民族心理,當語言文化融合以後,民族的差別便可以減小,這才是真正的民族融合之路,真正的和同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