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權臣的作用(1 / 3)

李江源那次大鬧縣城的事情,很快被王知縣快馬加鞭報到位於湖南長沙的知府衙門。知府衙門又急忙的把公文緊急的送到京城,當這份公文送到皇帝康熙手中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月之後。

如果說縱觀清朝的行政效率的話,隻有在滿人被殺的這種事上才會出現高效率。因為大家都不願意負責任。在清朝做官的準則就是,該拿的就拿,不該說的,不該看的就裝著沒看見,就是一天能處理的事情,一定要拖到三天才做完。這樣你的官才能當的,好當妙。

寬大的乾清宮內,望著手上這本關於正白旗百總統領被殺一事的奏折,康熙皇帝一臉怒氣,這天下還有沒有王法,朝廷命官都敢殺。這些刁民真是無法無法了。

臉上微怒正準備說些什麼時候,卻見四個顧命大臣神情各異,並沒有什麼表示,心裏歎道:我這皇帝登基也有兩年了,可是事事都要聽從四大顧命大臣的建議,當得真是憋氣!

嘴裏無奈的說道:“四位卿家,對於這件事情諸位有什麼看法呢!”隻見四個顧命大臣裏的鼇拜,為等皇帝說完話,立馬站出來厲聲道:“能怎麼辦!把那些敢殺我滿清勇士的刁民都殺了,地方官一並治罪,讓那些漢狗們看看。看他們誰還敢殺我大清勇士。”

對於這話,雖然其他顧命大臣互相都和,可是在對於這個問題上,態度都出奇得一致。其實四位顧命大臣並不是如一塊鐵塊般和睦。站在為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於過問。蘇克薩哈屬正白旗,原本依附多爾袞。

多爾袞死後,朝局一變,蘇克薩哈出來告發剛剛死去的多爾袞,因此受到順治重用,在四輔臣中名列第二。正由於蘇克薩哈是從多爾袞那邊分化出來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鼇拜與蘇克薩哈雖是姻親,二人卻常常因政見不合而發生爭論,宛如仇敵。

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鼇拜。鼇拜雖然屈居第四,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在這種情況下,鼇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卻得以擅權自重,日益驕橫,開始走上專權的道路。其實清朝內部也不是沒有矛盾的。當清朝入關,統治中原以來。他們內部的矛盾已經激化到公開的程度。

首先,是黃、白旗之爭。黃、白旗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極之時。皇太極登上汗位之後,不久便將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鑲白旗改為正黃旗和鑲黃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同時,皇太極又將努爾哈赤留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幼子的正黃旗、鑲黃旗改為正白旗、鑲白旗,使其地位漸漸下降。

從此,黃、白兩旗之間便產生了矛盾。皇太極死後,黃、白旗為爭立皇帝,關係緊張,後來雖以妥協告終,但彼此成見甚深。多爾袞是正白旗之主,攝政時就很壓製反對他的兩黃旗。索尼、遏必隆、鼇拜均曾得罪,或降職,或罷官。順治親政,政局一變,黃旗抬頭,白旗重又失勢。蘇克薩哈雖以白旗投靠黃旗,但索尼、遏必隆、鼇拜都瞧不起他。黃、白旗之間的矛盾一直延續到康熙初年。

圈地之爭。清初圈地時,多爾袞憑借攝政的便利,將冀東肥沃之地圈給正白旗,而於保定、河間、涿州等處別撥土地給鑲黃旗。康熙五年(1666),鼇拜提出圈地應按八旗排列順序,冀東的土地按順序應歸黃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換地。

如果土地不足,“別圈民地補之”。當時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都反對換地,以免引起大騷動。蘇克薩哈屬正白旗,也堅決反對。但索尼、遏必隆則支持鼇拜,形成四輔臣之間的利益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