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在位時候,想要整理先賢古籍,因為伏生年齡太大,請到長安已經不現實,因為一路顛簸,說不定沒到長安呢骨頭就散架了,這可是國寶級的人物。所以文帝派晁錯去山東,老頭講述,晁錯記錄。
不過伏生年齡太大,說話牙齒漏風,又不會普通話,晁錯其實聽不懂幾句。還是伏生的孫女做翻譯,晁錯做的記錄。我們現在看到的尚書,就是由晁錯記錄的版本來的。
七國之亂依然繼續亂著,周亞夫雖然擋住了前鋒,但如果不是梁王劉武斷了叛軍糧道,最後怎麼樣還真不好說。
所以平定叛亂後,論功行賞,梁王劉武居功甚偉。
劉武和劉啟那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啊。哥倆合作把七國之亂平了,大宴群臣之後,兄弟倆肯定要陪著老媽竇太後喝幾杯。
肉夾饃羊肉泡擺上桌,葫蘆雞拌腰絲端上來,哥倆一杯一杯的往肚裏灌西鳳。
也是酒喝的有點多了,再加上漢景帝劉啟對這個弟弟也非常親近,更何況竇太後也是特別疼愛這個小兒子,景帝脫口而出,說將來我嘎嘣後,就由你來管理國家。
皇帝那是金口玉言呀,漢景帝這是喝多了說的話,但是竇太後可就當真了。
後來景帝立太子的時候,竇太後提議讓小兒子劉武接班。奈何以袁盎為首的大臣不同意,隻得作罷。
劉武知道後,派人刺殺袁盎。由此景帝對劉武不再親近。
經過一係列運作,太子劉榮被廢,膠東王劉徹成了太子,就是後來的漢武帝。
這期間有許多精彩故事,比如說長公主的女兒和劉徹訂婚,金屋藏嬌等等,都是在這段時間發生的。
不過他們這些事,和酒沒多大關係,所以我們還是把話題的重點放在跟酒有關的故事上來。
漢景帝劉啟駕崩後,劉徹繼位,是為漢武帝。
漢武帝上任時候,隻有十六歲,朝政大事必須得向太皇太後竇太後稟報,朝中許多重臣,也是竇家居多。
不過時移世易,等武帝掌權,竇嬰下台後,竇家外戚可就沒那麼牛了。
故事正是發生在這個階段。
話說田蚡兒子娶了燕王女兒,得大擺筵席啊,在這次酒桌上,可就出了大事。
田蚡仗著有權有勢,看不起已經下野的竇嬰。
作為主人給客人敬酒,客人得避席以示感謝。等主人敬過酒後,客人也要回敬。
所謂避席,就是本來是跪坐的,得站起來。前文說過,古人沒有高桌子低板凳,更沒有沙發搖搖椅。坐著就是跪著,屁股搭在腳後跟上。主人敬酒,出於禮貌的站起來,向主人表示感謝。同樣,客人回敬,主人也要站起來,這在當時是最基本的酒桌禮儀。和現在平輩同事之間,對方站著敬酒,你也要站起來是一個道理。
等到竇嬰給主人回敬時候,田蚡愛搭不理的,作為竇嬰手下人,灌夫就非常生氣。不過田蚡那是丞相,灌夫咬咬牙,忍了吧!
灌夫是直脾氣,也起身給賓客們敬酒。
到了程不識跟前,程不識和灌賢交頭接耳的正聊的高興,沒搭理灌夫。這下算是徹底激怒了灌夫,酒杯一摔,開口便罵。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