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劉啟和劉賢下棋,倆人因為棋規而起了言語衝突,劉啟一怒之下,拿起棋盤照著劉啟就打了過來。
劉賢沒防備,來不及閃避,那棋盤衝著腦袋可就下來了。
好巧不巧,棋盤的棱角正砸在腦門上,一時間血流如注。
劉啟也嚇傻了,呆在當地不知道怎麼。
太監忙捂住劉賢傷口,一邊忙喊禦醫。但是失血過多,劉賢就此一命嗚呼。
吳王的世子被太子打死了,這可不是個小事。漢文帝一邊訓斥劉啟,一邊親筆寫了封信,說了事情經過,免不得道歉什麼的,派人帶著信,拉著劉賢屍體,給送到揚州來了。
事情經過劉濞倒也不懷疑,畢竟有跟著世子一塊去的心腹,回來述說的也和文帝敘述基本一樣。但畢竟親兒子死了,心裏可就對劉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文帝駕崩後,景帝劉啟繼位。
吳王劉濞經過多年準備,實力逐漸壯大。經濟實力決定軍事,這期間劉濞又鑄錢又煮鹽的,軍事也得到極大的提高。
說起來鹽,這裏多囉嗦幾句。
中國幾千年來,鹽鐵一直由政府控製,民間有貿易,就屬於走私。
鐵就不用多說了,這不但屬於生產要素,也是軍事必需品。因為打仗不可能就靠竹簽殺人,還是鐵家夥用起來方便,殺傷力強,也可以多次使用。
鹽是生活必需品,用現在的話說叫剛需,每家每戶都離不開。所以在生產力落後的古時候,鹽鐵是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
酒在很多時候也是由政府控製的,主要是收稅。比如說宋朝,老百姓幾乎沒有釀酒的權力,酒店都是從政府指定的專業釀酒廠批發回來,再出售給消費者。
既然食鹽一直很重要,為什麼現在卻放開了呢?
其實這是跟現在的消費水平和習慣以及物流有著直接的關係。
過去靠肩挑車推,流通很不方便。就說青海的鹽礦吧,據說夠全世界吃幾千年。交通這麼方便,不存在運輸問題。
再就是鹽在老百姓生活中雖然重要,但支出比例已經大幅度下降。你一家人再能吃鹽,一年最多不過十來斤也就差不多夠了。按照目前的價格,充其量三五十塊錢的鹽,再多可就齁了。
全國十四億人口,每人每年十塊錢的鹽,也就一百四十億。農業稅按照八億農民,每人平均一百塊錢,不過區區八百億。
據最新數字,全國汽車保有量達三億以上,幾乎每家都有車。
而燃油的消費比例則占據很高,一輛車一年怎麼得平均也要個五千塊錢左右吧。稍微加點稅,都比食鹽免費送給老百姓還多的多。
扯遠了,拉回話題。
漢文帝駕崩後,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
當時漢景帝聽從晁錯的建議,決定削藩,這就觸動了許多人特別是各位劉姓王爺的利益。再加上晁錯和朝中很多大臣都有點不對付,吳王劉濞覺得時機成熟,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公開造反。
漢景帝聽了以袁盎為首的眾多大臣的意見,決定殺了晁錯,以平息各位王爺的怒氣。結果殺完晁錯,七國之亂依然繼續,並沒有退兵。景帝不得不派出以周亞夫為三軍總司令的部隊,平定叛亂。
說到晁錯,他對許多書籍的保護可是功不可沒。
因為秦始皇焚書,使許多書籍失傳,幸好山東有個叫伏生的老頭,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候把許多書藏在牆壁中,才得以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