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這個傳說是真的,我個人認為孔子這時候的肝已經出了很嚴重的問題。
聲明一下,我並不是醫生,但是憑多年的喝酒經驗,知道在兩種情況下,頭天喝了酒第二天還渾身難受。
第一是喝到假酒了,也就是酒友們常說的勾兌酒。酒精勾兌的酒,和小作坊含醇量很高的酒,確實第二天還有些醒不過來。不過這個應該可以排除,因為那時候沒有酒精香精廠,想勾兌也沒地方買這玩意去。
那就剩下第二點了,就是肝髒出了問題。
肝髒負責解毒,也是解酒的主要負責器官。如果哪位覺得喝酒明顯比以前醒酒慢了,在排除不是喝假酒的前提下,應該到醫院檢查檢查。
隻是這類故事有很多都是不可信的,他們這麼一說,我們這麼一聽。
因為現代人比較注重營銷,自己的產品甭管好不好,先編出來幾段故事往文化方麵湊。
而編故事呢,就得從古代名人那裏著手。因為古代名人早就死了幾百幾千年,他們是不可能掀開棺材板找你要代言費或者名譽損失費的。所以找古人,那是沒有任何風險,隨便編排,無需擔心吃官司。
還有個特點就是盡量往正麵形象的古代名人身上湊。像孔老夫子這種至聖先師,代表的積極層麵,在他們身上找線索當然最好。
如果是那種奸邪小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就沒人打他們的主意了。比方說我生產一款酒,叫趙高糧液或者秦檜大曲之類的,恐怕沒上市呢就臭了。
現代營銷套路很多,給自己廠的酒找個古代名人做形象代言,已經成為眾多廠家常見的方法之一。需要消費者在購買時候,別聽他們講故事,自己擦亮眼睛,注重品質,才是正道。
書歸正傳,孔子之後,孟子也是到處遊說。
和孟子交集最多的,應該是魏惠王和齊威王以及齊宣王。
在河南開封,還有個遊梁祠街,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孟子遊梁的。
傳說有一次孟子拜會魏惠王(也做梁惠王,因後來魏國遷都大梁而被稱為梁),聽到大名鼎鼎的孟子來訪,魏惠王自然要設宴招待。
無奈孟子最討厭酒,也不喜歡喝酒的人,對嗜酒如命的更是敬而遠之。如今見魏惠王擺了酒宴,不識時務的孟子便要對魏惠王開展貧下中農再教育。
孟子說天天迷戀打獵的,那是荒。經常喝酒買醉並且沒有節製飲酒的,那就是亡了。
一般君王都有這些通病,不是美色就是美酒,再就是打獵遊玩。
魏惠王沒想到你孟子把好心當驢肝肺,擺了酒你不喝就不喝唄,幹嘛非得教訓我,顯得你有能耐是不是!
所以這次會麵,大概率會不歡而散。
不過魏惠王不是昏君,忠言逆耳的道理還是明白的。
我們既然主要是說酒的故事,按道理實在不應該提孟子這位大力倡導禁酒的主。所以孟子的話題到此打住,他這位亞聖在本書裏,不是那麼受歡迎。
接下來我們再聊聊墨子。
墨子有什麼精彩的故事,咱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