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龍馭歸天下(1 / 1)

朱元璋過了五十歲生日之後,就感到精力不足了,便讓大兒子朱標參與政事處理,一來分擔政務負擔,二來鍛煉治國能力。

朱標忠厚仁慈,有些像漢惠帝,接受了當時最好的儒家教育,待人十分寬厚,與朱元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等到朱標的學業水平和政治訓練都達到出師的水平的時候,朱元璋懸著的一顆心開始放下了,自認為大明後繼有人了。

然而,老天爺給朱元璋開了一個玩笑,命運的齒輪總是不按照預期的方向轉動,總是不出意外地出了意外。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標病死可以視為明朝曆史的第一個轉折點,使得淮西軍功集團基本無一善終。

看著寄予厚望的大兒子在眼前咽氣,六十五歲的朱元璋老淚縱橫,傷心地半天說不出來話,身子也愈發虛弱了,一夜間頭發、胡子都白了,滄桑了好多。

朱標死後,朱元璋立太子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時年才十六歲。十六歲的朱允炆像父親一樣,性格仁慈,待人寬厚。

實際上,創一代和創二代在性格方麵注定有天壤之別,創一代是草莽英雄,創二代則是精英人才。

如何把江山順利地從自己手中,交到年少的孫子手中,成為困擾朱元璋的一大難題。

是啊,如果繼承人問題沒有處理,那麼必然導致新生的大明王朝分崩離析,前朝大元的教訓還不夠嗎?

朱元璋擔憂年少的朱允炆擔不下萬裏江山的重擔,擔憂功勳元老們不服朱允炆的調令,擔憂大明王朝二世而亡。

所以,朱元璋隻好借題發揮,將功勳元老們大殺特殺,殺得人頭滾滾,殺得屍橫遍野,殺得小兒半夜啼哭。

此外,為了讓孫子坐穩皇位,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頒布了《皇明祖訓》,將一切皇帝、藩王、臣子所應當做的、不應當做的事,統統寫進去了。

而且,朱元璋還留下遺訓,後世如果有人膽敢更改祖訓,以奸臣論,殺無赦。

在朱元璋心裏,他認為如果一切按照自己規劃的,那麼朱家皇朝安枕無憂,可傳百世。

但是,治理一個國家怎麼可能如此僵硬呢?時代在變,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是不以人的意誌為改變的,哪怕這個人是朱元璋!

對群臣的猜忌、對兒子早亡的傷悲、對命運無常的感歎,使得朱元璋的身體每況愈下,逐漸走向了命運的終點。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十一歲的朱元璋在五月份的時候病倒了,一病不起,躺了三十天,最終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朱元璋葬在南京城外的孝陵,縊曰高皇帝,廟號太祖。

在朱元璋的遺囑中,有這麼一段話:“朕膺天命三十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

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後不久便開始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援引祖訓,以靖難為名,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攻進南京城,登基稱帝,是為明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