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2 / 2)

而早在西方發起工業革命、形成教育製度之前,中國早就實施了科舉這一讓很多西方傳教士奉為最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式。古代學子小的時候是有在教書先生的帶領下先認字,但大了之後就很少再到私塾去上課了,更多的是待在家裏苦讀,或者四處遊曆尋訪名師,其實就是進入自學狀態。雖然待在家中隻讀聖賢書不聞窗外事的做法不足取,但最起碼也同樣培養了人性之中的耐性、毅力,從而鑄就我們先人有著很高的自律性,以及承受社會壓力的能力,而不會出現後世那樣整個社會都陷入浮躁不堪的狀況。

真正做學問的人,首先就是要學會耐得住寂寞。

再加上,科舉裏不管是鄉試還是京試,所采用的考試方式也不是後世那種不是填空就是ABC選擇題這樣的填鴨式,而是使用了論文的方式。填鴨式可以通過死記硬背來求得高分,而論文需要考生能充分理解後才能寫出一篇好的來,也隻有理解了才能被自己所吸收。這一點後世的大學生們是深有體會的,前麵三年的大學生活是怎麼過的?又都學了些什麼?又有多少人是在考試前臨時突擊一把應付過去的?但是,最後一個學期為了論文就不得不天天泡在圖書館,或者是竄校收集資料,看的書比前三年看的都要多,大學裏的一切塗鴉,也就論文才會讓自己記住一輩子(請槍手或者是拚湊起來的除外),比那些磨盡腦汁、調動起自己所以感性一麵而書就的情書都要記得更清楚。

萬曆將要推行的教育係統就是要延襲現在的科舉製度的同時,又在這種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中建立起幾個節點,既能培養出工業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又不會使得以自學培養人才的方式流於少數人所為。

因此,把讀書人分成學、才、人、士四級。學就是學子,一應學童從七歲起要先在學堂中完成包括文理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完成學業就可以得學子稱號。

才就是秀才,得了學子稱號的人可以通過鄉試這樣的升級考試升為生員,鄉試的考試科目及內容與學堂所學的相同,由各省學政主持,改為每年一期,隻要有學子稱號的人都可以參加,不設年齡限製。到了生員階段後就不再開設專門的學堂,生員們不需再到學堂上課,隻需買了書回家自己看,再在各縣設立開放式學場、藏書館和教學儀器館,定期安排不同科目的講課。生員們可以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有選擇的到這裏聽講,也可以自己琢磨,也可以到其它地方去尋訪名師。在這個年齡段是形成自己觀念的時候,讓其放任自流,進入自學狀態,有利於形成自律與耐力等優良品質,而那些不具備這些品質的人就會被自動淘汰。完成學業通過考試後可得秀才稱號,有了這個稱號就可以為吏。

人就是舉人,秀才參加由大明太學府主持的院試,院試的考試內容就要劃分專業,也是每年一期,通過後就可進大明太學府各學院學習,稱為貢生,完成學業者可得舉人稱號,舉人者方可為官。不管以後學院數量如何增加,也將由大明太學府負責設立,在不同的省設立不同的專業學院,不再重複。如在北京可以設律學院,而經濟發達的江南一帶則設立算學院。避免生源的區域性差別對待。

士就是進士或博士,舉人可通過殿試取得進士銜,殿試依然是三年一期。而博士則是由不管是民間自學成才還是隨著教育係統一步步升上來的人,隻要在專業領域有突出貢獻都可以參評。進士與博士都要由皇上核準並賜封,士者可以為官,也可以入翰林院(科學院)繼續做著研究工作。

除了學業考試采用半論文半填鴨式外,任何升級試都將以論文方式進行,為了避免作弊,如鄉試則采用掩名及跨省核卷,而院試除了掩名外,還要由翰林院的人核卷。另外,學費方麵除了學子時期要收取學費和秀才時期要自行購買教材外,進入學院後都將由朝廷承擔。萬曆決定在十年內完全這一改革,而現在就隻有先在個別地方先推行,如京城這個便以自己實時了解情況的地方,自然就先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