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宣傳部門(1 / 2)

金學曾對於萬曆的人事任免不敢提什麼意見,但對於人均一頃之數還是覺得無法實行:“皇上,臣還有一事覺得不妥,就以江南而言,南直隸沿長江兩岸及浙江一帶共有田畝一百六十餘萬頃。除去南王、榮王二室封地,及金陵二十衛,杭、寧、紹、淞四衛的軍田,再加勤國公及幾位前朝官員賜田外,尚有一百一十萬頃都屬民田。若按皇上定下的每人一頃之數,則需有一百一十萬人,江南縱是再富庶,也不可能有這般多的人能買的起一頃田地。就算化而小之,按畝散買,地價再跌,有銀買地的平民也不在多。臣估最多民間隻能占去半數,而餘下之五十餘萬頃朝廷若想購回,就以每畝十五兩的低價算,也需有七八億兩白銀,現在朝廷絕無此財力可資實施。餘下田畝如何處理?是強製收回,還是讓其荒著?不管如何選擇,都必生民怨。江南乃朝廷財賦重地,亂不得啊,還請皇上三思!臣以為,不若依然讓他們經營,朝廷從中收取賦稅,並嚴令租銀數目,著各地官府嚴加督辦!”

“不可!”萬曆想都不沒想就拒了金學曾的提議:“正因為江南是財賦重地,曆年來朝廷用度大都出於此,已使得百姓困苦不堪,民怨還在少嗎?百姓不可無地可耕,縱是租銀再高,百姓也不敢不認,畢竟能得一鬥亦算有得,最終租銀還不是由田主說了算,曆代關於租銀數目可謂三令五申,各地官府又可曾督辦得力了?朕若想解決田地問題,江南就必須要解決。朕想過了,餘下田畝,若肯賣給朝廷,朝廷一時是無財力支付,但卻可以分成數年支付,大不了給他算些利錢。另外,田主也可將田地交由官府,讓官府將之租與農戶耕種,每年他們再到官府領取租金,隻有如此租銀數目才能由朝廷控製。若是這兩樣他們都不肯為之,而敢於作亂生事,朝廷就是少了幾年的財賦收入,也誓必要踏平他們!”

萬曆說的話雖是惡狠狠的,但心裏卻非真是這般想的,若真要走到這一步,他大可不必這麼麻煩,隻要下道聖旨將所有田地都收為國有,再拉著軍隊四處走走豈不更省事,但這樣一來,一些好的東西也將不複存在了,所有的理想也將無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一實現。

金學曾聽了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他忽然間覺得眼前這個皇帝身上充斥著戾氣,這股戾氣伴隨著君王的無上權勢,足以讓擋在眼前的一切瞬間消亡。真不知道對於現在的大明朝來說這樣一個君王是好還是壞,而自己又真能伴虎而不被虎吃掉嗎?

金學曾正猶豫著要不要再度進言,萬曆卻接著緩和了語氣說道:“當然,朕也不希望發生這樣的後果。因此必須要使政令通天下,開啟民智,使每個百姓都明白這是朝廷的治法,明白治法當中的益處,自不會受人唆使,起而鬧事。朕就不信,若沒了百姓,那些田主還敢自己拿著刀槍公然與朝廷對抗不成?但要想政令通暢,民智得開,就須有專門的人負責將朝廷政令、國事法製造知與民,使民知政知法,方能聚得民心。現在縱是皇榜,到了縣衙一級,也就是在縣城張貼幾日,百姓又多不識字,皇榜內容多從別人口中聽得,一傳十,十傳百,話也就變了,朝廷本是好意之舉,也就被傳成是待薄百姓,最後就都說是朝廷的不是,也就說朕不是一個好皇帝!你莫拿《論語》與朕論道,朕就是要這般做,你說,如何方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