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十八年的蝗災從西北的河套平原一直蔓延到黃河南岸,大半個中原地區受災,土地顆粒無收。可是,政府派來收繳夏稅的官員如約而至,他們不管天氣是旱還是澇,更不管是不是蝗蟲毀壞了農田,他們隻管收稅,如果完成不了上麵就會降罪到他們身上。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百姓們逃脫不了,省吃儉用,賣兒鬻女,也要及時把稅收交了。若是沒錢,自有收稅的官員會帶人闖進家裏,把家裏值錢的東西都帶走,如若還不夠,甚至有惡劣的官員會把家裏的女人帶走,賣了抵稅。在絕對的強權麵前,百姓們沒有尊嚴,更沒有說不的權利,除非——造反。
受災最嚴重的渭縣、長安縣、還有臨潼縣先後有農民為了對抗稅收的官員,組織起有規模的反抗,其他地方的百姓聽到風聲 ,也蠢蠢欲動。
消息傳到京城已經是半個多月以後,文武百官在朝堂吵了整整三天,爭論的核心就是該派兵鎮壓,還是該派人去安撫。主張鎮壓的官員認為造反的都是刁民,如果不早日除掉,早晚都是個隱患。
主張安撫的官員覺得朝廷和子民密不可分,子民有難就是朝廷有難,適逢天災,朝廷應該跟百姓們站在一起,體諒百姓們的艱難,跟百姓們一起度過難關,而不是給他們雪上添霜。
崔昊自然站在百姓一邊。他能夠有今天靠得就是在民間建立起來的口碑,這些年愈發把自己當成純臣,不拉幫結派,不幹涉皇家內鬥,隻一心為大齊,為百姓發聲。
他向皇上提議給受災的地方免稅一年,再派人前去調查受災情況,如果一年後災情還不能緩解,應該在給予減稅或者免稅。不少草根出身的官員附議他的上書。
朝堂之上的官員私下雖然分了好幾個派係,私底下的鬥爭非常激烈,可是真正遇到大事的時候就會自動分成兩派。一派是以五大家族為首的世家貴族,一派是以科舉出身的草根官員。
大齊自建朝以來,皇室為了跟世家爭權,陸續提拔了不少草根官員擔任重要職位,如今基本能跟傳統的世家抗衡,不過也隻是實力相當而已,要不然也不會每次都在朝堂上爭吵不休。
正在兩派官員爭得不分上下之際,吳清源站出來附議了崔昊的提議:“皇上,臣為受災的百姓請命,請皇上減免一年稅收。諸位大臣之所以在朝堂上爭論不休,是因為不了解災情,也不知道當地百姓的抵抗有多大規模,情況是否惡劣。
臣願意代各位大臣前往受災最嚴重的隴右道視察災情,如果災情可控,臣自會跟當地百姓一起補救,減少損失。如果百姓冥頑不靈繼續抵抗,臣也不會心慈手軟,讓他們擾了天下的安寧,請皇上允許!”
吳清源本是世家一派的官員,也是皇上最為看重的後輩,如今他主動站到了崔昊等人一邊,整個朝堂上的輿論自然有了偏差。
皇上非常讚同吳清源敢於出麵的態度,下了免稅的詔書,讓吳清源代表朝廷前去宣昭,順便視察受災情況,並點了一千禁衛軍與他隨行。崔昊見有如此機會,當然不會放過,請願一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