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對此並不驚訝,本來嘛,這就是一個“四不象”,還不夠火候,水順著微小細密的地方滲進了碗的內部,沒燒製到的地方就又變成了黏土。
如果溫度夠高的話,黏土中一些雜質會融化,將黏土中的細縫全部堵住,而且變化也全部完成,就永遠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在王揚的預料之中,他不驚訝,做這個碗隻是讓眾人明白黏土的作用,以後很多地方都會用到它。
接下來,王揚騎上了羊駝,帶著眾人離開了。
這裏雖然看上去不錯,但王揚肯定不會在這裏停留,他需要黏土沒錯,但更需要幹柴,不然光有黏土,沒東西可燒有啥用?那些幹草又不能全給燒了。
就這樣,他們繼續前行,走進了大須芒草原。
……
陽光下,馬背上,幹燥的空氣,王揚嘴裏叼著一根幹草,輕輕一夾駝背,愜意的瀏覽著四周的景色。
懶洋洋的昏黃陽光下,曬得人很舒服,舒服到有些沉醉,沉醉得有些麻木。
聞著草原獨有的草味,王揚下了羊駝,決定在此停留尋找食物。
從踏進草原的那天算起,今日已是一個月以後了。
一個月以來,他們半天趕路,半天捕獵,行進的速度算不得快。
因為他們沒有充足的食物源,這片草原看起來很富饒,動物還是不多,主要食物都是依靠那條河。
河裏的魚總歸是很多的,但一路吃下來,數量也快速減少了,王揚沒啥辦法,隻能停下。
眾人的配合不需多說,骨學家等人自動的前去捕魚,而王揚等人則四五人一隊,往四麵八方的方向散開,尋找食物。
最後的二十幾個小夥伴們,則在十幾個大人的保護下,收割附近的須芒草,準備晚上燒火的材料。
王揚等人走在了草原中,草太茂盛,長得一米高的比比皆是,隻有腦袋和脖子露在外麵,這種高度,根本不可能看到遠處教矮的動物。
小動物就不要想了,就算來隻豹子,也基本無法發現。
要不是這樣,眾人根本不可能捕獲不到獵物。
如果將這片大須芒草換成小須芒草,那情況就會發生天大的轉變。
王揚這時候已不再執著於尋找動物,而是專注在有沒有什麼可吃的植物上。
他低著頭,保持著極高的警惕與注意力,耳聽八方,一般的動物無法靠近自己,小家夥會發出警告。
王揚見它鼻子好使,想讓他幫忙找獵物,效果更加不理想,因為小家夥並不明白自己的想法。
他一邊找著,看到不認識的植物就去挖根,看看會不會有什麼驚喜,可惜啥的沒有。
但忽然間,他眼角瞄到一株熟悉的植物,小時候很愛玩的狗尾巴草。
他走過去,忽然發現,那並不是狗尾巴草,而是一株……
“他大爺的小麥?”(未完待續……)
PS:第三更了,打滾求票!
如果您覺得《回到舊石器時代》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