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州(今新疆烏魯木齊東南)實際授田情況是2—6畝不等,10畝已算是足額授田,沙州(今甘肅敦煌)雖遠遠超過此數,但大多仍授田不足百畝。不僅偏遠地區如此,首都長安附近的渭南地區也是如此。新豐縣(今陝西臨潼)每丁隻授田30畝。長江以南的彭澤縣(今江西彭澤)隻授田5-10畝。至於禁止土地買賣,占地過多,更是一紙空文。受田百姓的收成全在於天,加之兵役、力役繁重,稍有不測,就隻能典賣土地度日,麵臨破產境地。
唐代的戶口問題,主要是存在逃戶等戶口隱漏問題,所以統計數字往往不確。據有關史籍記載,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天下共有3,041,871戶,12,351,681人。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天下共有6,156,141戶,37,140,000人。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天下共有8,914,709戶。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經曆安史之亂後銳減至1,200,000戶,其後稍有回升。如《唐代人口變化略圖》。
既然授田、戶口的統計均不靠譜,則戶籍、土地、田主三者符同的情況,就更加不靠譜。到了武則天時期,就已出現三者互不符合者居多的現象,或“有田無籍”,或“有籍無田”,或“有籍無主”。總之,認真核查起來,戶籍上記錄某人已授某一畝田,但一查卻發現此人並無此田,田已被他轉讓了,甚至可能發現該地連田也沒有,隻是一汪水麵。
授田不足,而田主由於種種原因又有可能典賣田地,如果再加之地方官吏的不負責任(基層官吏甚至會把舊戶籍照抄一遍,結果上級縣、州也不核查,就據之合成),戶口統計也往往不靠譜,如此一來,三年合成一次的“戶籍”,就一定會變成一紙空文,一本天書。而尚書省和戶部的袞袞諸公們,居然也能據此以行政。
讀者諸君從中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的落後管理手段之下,加之唐朝天下之大,情況複雜,要做到完全實現上述紙上的製度,完全做到戶籍、土地、田主三者符同,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唐代各級政府機關當時就已實現全國的電腦聯網。通過電腦進行聯網管理,配之以負責任的地方官吏,使得田主死亡、田地變遷等信息都能實時輸入,生成管理數據,這樣一來,還有可能將上述製度完全實現。看來,沒有電腦,沒有因特網,什麼事兒也辦不好啊。
土地兼並的不斷加劇,受田百姓的大量逃亡,管理手段的落後,都導致了均田製的最終崩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頒布的“兩稅法”,由按丁納稅改為按地納稅,承認了土地兼並的現實,正式敲響了均田製的喪鍾。
點擊察看圖片鏈接:唐代人口變化略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