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遍尋孫武不見。酒後醒來,發現“莫邪”劍不翼而飛,遣人到餘目山尋找幹將莫邪,結果兩人蹤跡不見。原來二人曆經吳楚戰火,見自己所鑄之戈戟嗜飲血腥,愧對恩師教誨,於是攜帶“幹將”劍悄然歸隱山林,“莫邪”劍自然追尋“幹將”劍乘空而去。
闔閭去自己密室要找出湛盧之劍代替“莫邪”,結果發現湛盧之劍也從劍函中神秘消失。
湛盧劍乃仁道之劍,通體黑色渾然無跡,彌散著溫厚和慈祥,就象上蒼的眼睛,目光深邃、明察秋毫,注視著王侯的一舉一動。闔閭不禁想起相劍師胡風子的話,“湛盧劍乃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則威。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
闔閭記起在郢都的所作所為,幡然悔悟,重新勵精圖治,吳國國力大盛。
公元前四九六年,越王允常新喪,闔閭趁機出兵,備戰不足兵敗身死,葬於蘇州虎丘山。
夫差即位。公元前四九四年春,越王勾踐進犯吳國,夫差在伍子胥輔佐下率精兵十萬迎敵於夫椒,大敗越軍,勾踐逃至會稽山向夫差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養虎遺患,同意勾踐求和要求。夫差逐漸不納忠言,與伍子胥分歧愈來愈大。在太宰伯嚭的挑撥下,賜給伍子胥金縷之劍令其自刎。伍子胥苦心進諫至死不渝,“將我一雙眼睛懸於姑蘇城東門,讓我見證越軍入城的那一天。”
不幸言中,勾踐飽嚐十年屈辱,臥薪嚐膽伺機複仇。
公元前四七一年,越滅吳。
孫武行蹤始終是個謎。
有人說他信奉“功成身退,天之道”。進獻闔閭的《兵法十三篇》題頭就有:“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孫武之後裔分兩支,一支脈世居於吳,曆二十四世而生孫堅、孫策和孫權。另一支脈歸隱齊地。
有人說孫武隱居羅浮山繼續完善《孫子兵法》,並親收弟子王栩和鬼穀子傳藝。
也有人說他對故土魂牽夢繞,吳楚之戰後退隱齊地,生子孫明,繁衍五代後孫臏出生。孫臏與龐涓從師鬼穀子,後成為齊國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
那就是另外一個古老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