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菜會的成功在第一時間傳到沈母和沈昭耳朵裏。
作為背後的老板和試菜會的實際運營者,她們二人雖然都沒出麵,但關心也是一點都沒少。
“······舞獅隊一出來馬上就圍上來好多人,後來又聽了趙掌櫃介紹,一大半都跟進食肆裏了。裏麵也熱鬧得很,我特意站床旁邊看了一會兒,好多人都誇新菜好吃,小二跑得都腳打後腦勺了。”
剛一氣說完,小晴又馬上補充,“我回來時已經快過飯點了,當時外邊還有幾個人在排隊呢。今天實在是太熱鬧了,連劉記都比不過!”
聽著小晴繪聲繪色的講述,沈母和沈昭放下了一大半心,讓她下去收拾收拾用些飯去了。
今日有舞獅表演和折扣優惠,這種活動帶來的客流量其實是很難複製,但無論如何,這樣的表現都算是開了個好頭。
沈母笑眯眯地看向沈昭,“這下可以放心了吧,你琢磨的那些新菜,吃過的人就沒有不滿意的,食客肯定也覺得好。”
沈昭聽罷狠狠點了個頭,不愧是風靡後世的經典美味,在這個時空也能成功打下名頭!
雖然店鋪的盈利和發展還要看後續的情況,但她糖醋係列非常有信心,家常口味靠的不是驚豔,而是百吃不厭。
試菜會圓滿落幕,接下來就等著看利潤情況了,廚房這邊也就可以暫時先放放。
沈昭暫時不再試新菜,決定去研究研究製取白砂糖的事。
之前試新菜的時候她就發現了,雖然此時也有白糖,但和後世那種潔白如雪的白砂糖比起來,那真就是兩模兩樣。
從顏色上看,叫它黃砂糖或黑砂糖可能更合適一點。
從味道上說,這種白糖不僅甜度低,仔細品嚐時能感覺到有幾絲雜味澀味。
這是因為沒有工業機器和技術加持,提純技術落後,色素和雜質沒被全部去除。
為了避免糖中雜味幹擾菜的口味,做新菜時沈昭就嚐試對這種糖進行重新過濾提純。
但嚐試了幾次發現,如果隻是用紗布重新過濾,或用活性炭來吸附著色,效果都非常有限。
當時急著試新菜就放棄了,現在沈昭才有時間仔細琢磨,看來想達到真正白砂糖的質量,過濾提純的工藝還要再調整。
她首先想到的是《天工開物》中記載黃泥水淋法,但後世也有人嚐試用這個方法來製白糖,據她所知並沒有成功的。
因為在進行水淋操作時,糖膏很快會融在黃泥水中,並跟泥水一起漏下去了,最後隻剩一盆滿是泥味的紅糖水。
但即使知道黃泥水淋法成功的概率極小,她還是先試了一回。
親眼見證過失敗,或許才有機會找出其原因。
沈家所在的成州不產甘蔗,她拿不到甘蔗汁熬成的新鮮糖膏,隻能用熬煮濃稠的紅糖水試驗。
結果和沈昭想的類似,直接用黃泥水衝淋,半凝固的糖膏隻會越衝越少。
最後挨著漏鬥壁的部分雖然能凝成了薄薄的一層,但顏色依舊是頑固的黃褐色。
唉,果然不行。
沈昭回憶著書中的內容,猜測應該是記載缺少了一些關鍵步驟。
或是傳承過程中遺失了,或是後世對這個方法的解讀有誤。
後世製取白糖時也會用吸附劑,而黃泥自身的礦物質具有吸附功能,這個吸附材質應該問題不大,那失敗原因多半出現在操作步驟上。
沈昭又調整細節重複了三次,結果不出意外的全部失敗了。
流體的糖漿遇見黃泥水,兩種液體隻會或快或慢的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