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爭霸 第123章,企業(3 / 3)

1232年,蒙古兵進攻金南京(今河南開封),在攻城器械“牛皮洞”的掩護下,挖掘城牆,城上守軍開始用矢石反擊,毫無作用。金兵遂用一隻“震天雷”沿城牆用鐵索吊下,發火後,“其聲如雷,聞百裏外”。城下攻城掘牆的蒙石兵連同防護用的“牛皮洞”皆被炸成碎片。在當時“震天雷”的爆炸威力是十分驚人的。

而到了1277年時,蒙古人阿裏海牙攻廣西,宋將馬暨率兵守衛靜江(今廣西桂林),三個月後靜江陷落,馬暨的部將婁鈐轄率領250人退守月城,蒙古兵合圍月城十餘日,婁死守不降。這時城內因缺少食物,200多士兵難以繼續堅持。

婁鈐轄便站在城牆上大喊:“我們太餓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給我們一些吃的東西,我們可以聽命。”蒙古人信以為真,派人送去幾頭牛和一些米,婁的部下接過食物,又關緊城門。蒙古人登高瞭望,隻見宋兵忙著煮米、宰牛,各司其事。吃過飯後,宋兵氣力鼓足,便吹起號角,擂響軍鼓,蒙古兵以為他們要出戰,整甲以待。隻見宋兵擁出一門大火炮,點燃引信後,立即爆炸,聲如雷霆,震耳欲聾,硝煙彌漫,城壁崩塌,蒙古兵近前看去,宋兵200餘人皆被炸死,連守在城外的蒙古兵也被震死許多。足見這種鐵火炮的威力之大。

當然,之所以會先把宋兵炸死,極有可能是火炮操作不當,發生了炸膛的情況。

古代人所稱的“鐵火炮”,與現代軍隊裝備的大炮截然不同,那時的火炮,在現在看來隻不過是一種大型地雷,形體笨重,其爆破性強,但不具備發射機能。那時借助拋石機或人手拋擲,所擲距離有限,而且目標難以準確,多用於炸毀敵方的城防設施,在攻守城的戰役中使用最多。

雖然說金人發明了這樣厲害的火器,但是金人所用的火藥,全部都是降服的漢人製造出來的,金人自己是不會生產火藥。

而且這樣的“鐵火炮”,最大的作用不是用來殺傷敵人,還是用人震懾敵人。

古代人都是孤陋寡聞的,而且又迷信,“鐵火炮”爆炸產生的巨響,讓不明事理的人誤以為是什麼神魔鬼怪在作祟,非常容易打擊人心和士氣。

韓明瑜現在一點不擔心金人會用這些玩意來對付自己,如今距離金人學會有火器差不多還要七、八十年的時間。隻要他能提前製造出火器,先一步用在對付金人的戰場上,勢必會讓金人惶恐不已。

因此,他雖然沒辦法改進土製炸彈的,但是隻要炸彈能發出巨響,哪怕殺傷的效果不理想也不要緊。

--

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光化軍正處於井井有條的發展之中。

鐵礦石的開采風風火火,每過十五天的時間,就會有一批鐵礦運回到城內來冶煉。

冶煉工坊按照韓明瑜的建議,嚐試著用銅和鐵混合在一起熔煉,果然熔煉出了一種全新的金屬。鋼的質量要比鐵和銅都好得多,堅硬而有彈性,並且還不容易生鏽。這兩個月來一共生產出了足足一噸的鋼,當然前麵因為試驗階段也浪費了幾百斤的原材料,就忽略不計了。

隻可惜,鐵礦是可以開采得來,但是銅卻不好弄。先前的銅都是拿城中廢棄的兵器熔煉得來的,如今銅已經沒了,冶煉鋼筋的工作隻好暫停下來。冶煉工坊隻能繼續將礦石冶煉成鐵,其間按照需要,生鐵和熟鐵都是有的。

韓明瑜計劃將唯一的一噸鋼,全部用來鍛煉成武器。鋼的質量要比鐵和銅好多了,在冷兵器戰場上的殺傷力,肯定會大大超過以往的兵器。

因此,為了配合鍛造武器,他果斷的在南縣城開設第一所兵工廠,取名為襄陽軍械所。軍械所開設了三個部門,第一個是冷兵器鍛造,第二個是火藥製造,第三個是大型兵器研發。

襄陽軍械所隸屬於科學院麾下,與礦務部並列為同一級別的政府單位。軍械所的成立,立刻又帶動了光化軍人力資源的運用,解決了一大批老百姓的就業問題。早先因為掀起了一陣學習鐵匠技術的熱潮,鐵匠的資源十分充裕,軍械所僅僅花了三天時間,就招滿了500名工匠。

當然,這些工匠僅僅隻學會了鐵匠的基礎夥計,他們做做體力活還可以,然而要是讓他們發明創造那就有些困難了。

為此,韓明瑜在襄陽軍械所成立之後的半個月,又依附襄陽軍械所開辦了一個進修學院,取名為“襄陽軍械工藝學堂”。這個“襄陽軍械工藝學堂”與“陸軍學堂”一樣,剛開始十分簡陋,完全就是在軍械所的工廠裏麵上課。

開設“襄陽軍械工藝學堂”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工匠的發明創造能力,讓他們思維活躍起來,不要拘於形式,不要把自己當作體力活勞動者,更不要不思進取。在這個“襄陽軍械工藝學堂”裏,科學院十三個工匠成為教師,同時韓明瑜一有空閑也會親自來教授一些二十一世紀的工業科學法則。

比如:活塞運用,杠杆運用,滑輪運用,以及一些基礎的物理科學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