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錢是按照一個月來結,這一點是韓明瑜提出來的。古代的工錢結算是沒有統一的,通常來說官員是按照年俸來給(用米代替),民間的情況就更複雜了。因此,他統一了光化軍工錢條例,所有行業都必須月結工錢,包裹官府也是一樣。
科學院頒布的招工條例,便是依據這個草案而來的。
為了籌備開采和管理,科學院按照韓明瑜的建議,在部門之下成立一個礦務部,專門負責管理礦場的運營工作。
光化軍老百姓在看到官府招募工人的消息之後,響應的人非常之多。
在古代最大的產業是農業,光化軍雖然給每個老百姓都安排了土地。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從事農耕,而且目前也不是農耕的季節,再者農耕是一個長期作業的活,忙碌一年之後才能有收益。
而當上了工人就不一樣了,每個月都有工錢,不僅能解決就業問題,還能解決溫飽問題,何樂而不為。
僅僅兩天之後,礦務部就招募到了300多名礦工。因為目前還不確定鐵礦山能容納多少人開采,所以對招募的工作並沒有明確指標。等到鐵礦山調查結果出來之後,如果人數太多可以篩選一部分;隻多一部分的話,可以分配成兩支開采隊伍,輪流開采;至於人少了的話,還可以繼續招募。
在科學院前去深入調查鐵礦石的這段時間,科學院留守的工匠依然在努力的工作著。他們召集了許多學徒,加緊生產采礦的工具,以及將蒸汽機改造成適合進入礦場的工作機器。除此之外,民政司也在城內號召老百姓們興辦一些冶煉鐵礦石的工廠。
前期在鐵礦山沒有完全發展成小鎮之前,礦石必須是運回到光化軍城內來冶煉。
當然民政司的此舉,也是想借用鐵礦山的資源,來帶動民間工業的發展而已。
--
轉眼間進入了八月。氣候漸漸轉涼,已是秋季了。
經過一番籌備和發展,光化軍在這個八月份獲得了很大的改觀。首先是官學學堂正式開課,第一批申請入學的學生到達了100多人,其中大多是一些少年兒童,至於青年們要麼得忙著重振家業,要麼就已經被光化軍製置使府衙招募為吏員了。
年少的學生倒還方便一些,因為官學本來就缺少課本,若真是要讀經史子集的話,隻怕十個人看一本書都不夠用。而這些孩子是從啟蒙教育開始,也就是教他們讀書識字就可以了,通常是要求背誦《千字文》、《百家姓》和《三字經》這三本書,但如今課本不夠用,隻要是一本書都可以拿來讓這些小孩們認字。
除了官學之外,光化軍陸軍軍官學堂也成立了。
為了軍官學堂的事情,韓明瑜在前段時間還來往襄陽城好幾趟,專門與嶽大帥商議,請一些嶽家軍的大將到學堂來講授戰略經驗。
軍官學堂沒有固定學習地址,主課堂暫時是在軍營裏,隨便搭了幾個帳篷就可以了。第一批學員都是軍營中主將推薦的兵士,人數不多,隻有五十五個人。不過這五十五個人也算是精挑細選,大多是能識字的。
軍官學堂主要以四個教育方麵來授課:
第一就是提高學員的文化素質,自然就是讓他們讀書認字;第二就是教授《孫子兵法》篇章,並非是讓他們能領悟其中奧義,而是讓學員們能知道《孫子兵法》各個篇章的意思,說白了就是翻譯《孫子兵法》而已;
第三個方麵是政治熏陶,向軍官灌輸一些“忠、義、信、勇”的道理,這個方麵便是請官學的老夫子來授課;至於第四個方麵,就是實戰演習,通常是讓學員自由發揮領導能力,也會讓嶽家軍有豐富經驗的將領來指導。
軍官學堂暫時隻開設速成班,一期為四個月時間。
等到日後條件成熟了,軍官學堂還會增設正則班(常規班)和深造班。
--
又過了半個月的時間,光化軍民間第一所紡織廠成立了。這是光化軍老百姓自己集資開辦的一所工廠,當然也是響應了官府籌備冬天衣衫的號召。紡織廠雖然比較簡陋,而且大部分原材料還要從襄陽城購買回來,然後利用手工縫製出一套套成衣。
因為秋天來了,冬天也不會太遠。
光化軍的老百姓們正是需要過冬衣衫的時候。紡織廠生產出來的所有衣衫,是暫時賒賬方式賣給老百姓,當然中間自然是官府出麵作保。所有賒賬的衣衫,必須在明年開春之前償還所欠的錢財,否則官府將收回土地做為懲罰。
其實一件衣衫的價錢不算太貴,韓明瑜相信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光化軍所有的老百姓都會或多或少有一些收入,償還債務還是不在話下的。
除此之外,黑商隊也在這段時間找到了韓明瑜,要求立刻在光化軍購買一片土地,用來修建倉庫和商隊據點。
經過一番交涉,黑商隊與韓明瑜達成了協議,在光化軍城北的郊區,撥出麵積一百畝的空閑地,以一次性出售的方式賣給黑商隊。同時在這一百畝的空閑地上,黑商隊擁有絕對主權,誰敢擅闖可以先斬後奏。
聽到這個要求之後,韓明瑜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黑商隊的觀念與幾百年的美國十分相似了,這樣強調土地所有權。當然,黑商隊這麼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這一點他也能理解,畢竟黑商隊進行的走私買賣,許多不能公開露麵的商品都得嚴加保密,絕不能露出任何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