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船廠,改進計劃(1 / 2)

借著這次大勝的東風,基隆的造船廠終於提上了議事日程。

說起來李鴻盛一開始就打算建自己的船廠了,可惜木材砍伐後要晾至少半年才能使用,他也就不得不將造船廠開工的計劃往後推遲。盡管如此,船廠的船台、船塢和水道也都已經開挖好了。

這些日子裏,李鴻盛提前招來的那些老船工也沒有閑著,除了爬山選擇合適的成材馬尾鬆為造船作準備之外,還在專心研究李鴻盛畫出來的船隻圖紙。

在後世,由於起點小說的緣故,出於好奇心,李鴻盛專門去查過古代帆船的船型,發現帆船的鼎盛時期的飛剪式帆船在航速上比起其他帆船要快上很多。這種船長而尖削的曲線剪刀型首柱呈一種適合於賽跑的態勢,在海上能劈浪(剪浪)前進以減小波浪阻力;首柱也延伸了船體的長度,沿首柱外伸一斜杠,就可在首部多懸一些支索三角帆,有利於擴大撐帆的容量;空心船首使船在浪中便於抬首,提高了它在浪中的航向穩定性;後體逐漸變廋的有傾度的水線十分協調地過渡到狹窄的圓尾,與優美的船首型式和諧地混成一體。在曆史上,飛剪船唯一的缺點就是出現得太晚,沒幾年就被蒸汽船取代了。即便如此,還是被視為航海史上最為優秀的帆船,標誌著十九世紀後半葉帆船最後的輝煌。

李鴻盛將這種船的外形畫出來之後,完全不知道內部的構造應該是怎麼樣的,這個懶人幹脆就交給了經驗豐富的老船工去完善。反正現在的船已經造得很複雜了,甚至還出現了水密隔艙,當時著實出乎第一次登上大宋船隻的李鴻盛的預料。

當李燦帶著幾個老船工將整個帆船的設計圖紙和縮比模型拿到李鴻盛麵前的時候,李鴻盛也對這麼一個精致的工藝品嘖嘖稱讚。這要是放到後世,還真是沒有這麼好的手藝能做出這麼精致的模型來。至少,李鴻盛見到過的模型都沒有這麼精致入微的。這三維結構圖紙和縮比模型也是李鴻盛的創意,不僅僅很明顯地揭示出了船體的內部構造,而且做模型的過程等於是實踐了一遍造船過程,可比造船的時候再發現有什麼問題要強得多。

“既然船材已經準備好了,設計也沒有問題,那就直接開工吧。”李鴻盛滿意地看著眼前的幾位,“先保險一點,造一艘小船,六千石吧?”

李燦微微吃了一驚:“少爺,六千石怕是太大了吧?”

李鴻盛擺了擺手:“船工們都是老手了,又畫了圖紙又造了模型,若是連六千石的船都造不好,我花這麼大的價錢開船廠幹什麼。盡管放手去做吧,我相信你們。”不是李鴻盛趕鴨子上架,實在是他對六千石以下的船沒有什麼興趣,習慣了後世以千噸萬噸為單位計算排水量的他實在是無法忍受這種兩三百噸的小樹葉在海上漂來漂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