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實驗如火如荼地展開的同時,坩堝鋼的研發也在展開。
坩堝鋼的燒製溫度比玻璃要高,對耐火材料要求更是嚴格,爐體構造還需要改進,還需要更高的溫度,更加耐火的坩堝。
知道這種劃時代的技術進步一時半會難以出現,李月也不急,隻是繼續給錢給人,加大研發力度。
在六月初,經過李月的努力,終於從天然物質中提取了氨氣,多次實驗後,也摸索出了硝酸銀溶液的合適濃度,以硝酸銀為主要反應材料的銀鏡反應法終於出現在製鏡工藝中,終於拋棄了水銀貼錫法,讓工匠們從劇毒的工作環境中解放。
通過煆燒硫單質,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水中收集,將最終產物提純,得到了能將有機物碳化的強酸,多次反應後證明了這種酸便是李月製造電池用的酸,由此李月正式將這種酸命名為硫酸。同時把利用硝石製取的酸稱為硝酸,通過鹽(氯化鈉)製得的酸稱為鹽酸。
七月初,一位天才工匠終於製作出了一個小的噴射式加熱裝置,用高純度的酒精將玻璃溫度計上端燒熔,完成了第一次封口實驗。
到八月中旬時,通過提純水銀改進噴燈效果和製作工藝,李月終於製作出了一批她勉強滿意的溫度計。
命人將這批溫度計送至山東海邊,保證是在標準大氣壓下進行測定,以消除氣壓對測量精度的影響,將每一個溫度計都放在蒸餾水中,將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讀數刻為零度,以沸水溫度刻為一百度,再使用自製的尺子將其間的刻度一百等分。
如果能用工業方法批量製作,李月自然不會用這麼麻煩的方法,手工製作的,保證中間的讀數能等分減少誤差就已經很不錯了,每個溫度計的玻璃泡都不可能吹得一樣大,也隻能用這種笨方法了。
待溫度計運回已經是十月份了,通過測人的體溫又淘汰掉一批誤差大的,這才得到六隻合用的溫度計。李月粗略地算過,這六隻溫度計,每隻價值都在十貫以上,可以說是昂貴無比。
此時李治已經回到長安,這些日子,李月把先前做過的實驗又為皇帝再演示了一遍,這才把皇帝心裏藏著的不滿化解了一些。對醫道有大用的溫度計試製成功,終於打消了皇帝最後一絲不愉快。
為了確定氣壓和雜質對水沸點的影響,雜質好說,鹽水等物的沸點自然和純淨水不同,一測便知,這個人們也沒怎麼注意,不過還是引起了一陣熱議。
趁著這一熱潮,李月再次拋出文章,論述物質的純度,告訴天下人世界上大部分天然物質都是不純的,要得到相對純淨的水,需要蒸餾。
至於氣壓,李月則命人拿著精確度相對較高的溫度計去一些高山高度上測定沸水溫度。好在長安是在秦地,附近山也多,一個月不到,李月就拿到了數據。
大唐的皇帝和臣子們驚訝地發現,高山上沸水的讀數果然是要低一些。
李治看著那數據,他想也沒人敢犯欺君之罪報個假數據,“這高山上開水亦比地下冷,真是奇了,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