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點了點頭,“有些道理。”
李月又接著說道:“世上的事物燃燒並不一定會使氣體變少,比如碳,燃燒後便會生成另一種氣體,體積不會變。”
李月說著又用同樣的裝置展示了下在試管中燃燒木炭的實驗,水位基本沒有變化。
眾人看後都表示信服。
“關於水,女兒還有個發現。”
接下來,李月搬出大量的電池,使用石墨電極,電解燒堿溶液,金屬鈉不會參與這個能量級的電化學反應,這個反應隻會把水電解成氧氣和氫氣。
把各種事物在相對純淨的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展示給了帝後,木炭放入氧氣劇烈燃燒自然不用說,而把燒紅的鐵絲放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則讓眾人大驚失色。
看到眾人都直愣愣地看著自己,顯然在等待自己的答案,李月想了想組織了下語言說道:“此氣體可以使火勢猛烈,甚至燒掉鐵,原因不明,大概是由水分解而成。”
“月兒推測,燃燒需要一種氣體,此種氣體在空氣中占一成,此種氣體可以和多做物質反應,有的燃燒可以生成常溫下為氣體的事物,比如木炭,有的燃燒可以生成常溫下為固體的事物,比如那種白色的固體,還有鐵。”
李月說著重複了一遍先前的實驗,把鐵絲在高純度的氧氣中燃燒,試管吸入了超過其四層容積的水。
眾人雖然還是有些不明就裏,不過這種神奇的現象還是讓他們興致盎然。
沉默了一陣後,李賢率先發問,“如何能知,空氣中氣體和你製得的氣體是同一種?”
“這個隻是推測,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嘛。”李月輕描淡寫地帶過,結束了科學展示。
李月當然知道還需要更多的實驗,她更清楚地知道如果再深入下去,氧氣和氧化還原學說就會徹底否定五行學說,到時候可能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
五行學說本來是用來描述世界構成的,是一種因為時代局限而錯誤百出的學說,不過要是因為它錯誤百出就以為它在這時代容易推翻就大錯特錯了。
春秋時代的鄒衍將天下分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曆史朝代更迭的規律,開了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按鄒子的理論,虞舜為土德,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秦為水德,漢為火德,唐為土德。五德相克,改朝換代。後世曆代帝王革命,皆沿用五德之說。
五德之說是把古代最早出現在《周易》一書的“陰陽”觀念和“五行”觀念糅合到一起,倡導陰陽五行說,用來解釋曆史上的朝代興替的原因,為新興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是維護君權神授這一觀點的兩漢讖緯學說的主要來源之一。
否定五行學說,不光是單純的科學爭論,還是可能會涉及君權神授的敏感政治議題。
所以她琢磨著,得先把這些實驗傳播開,然後自己再拿出決定性的證據,到時造成的影響足夠大了,五行學說便會被徹底掃進垃圾堆,到時候帝後也禁止不了化學的傳播。
她這次還是準備走原先的老路,先挖個坑,在李治在察覺不對前,先把科普的影響完成,到時候就算是皇帝禁掉這一學說,她想要的傳播的科學知識早已擴散。
在謀劃傳播化學思想時,李月終於認識到,自己就是一坑爹的主。
她的皇帝老爹費盡心思在維護君權神授,這塊破布作用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她卻費盡心思要把君權神授這塊遮羞布徹底揭開。
她也是仗著自己身體年紀小不會被懷疑居心不良,不然她還真不一定敢三天兩頭地幹這種既作死又坑爹的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