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迪倫還拍了一部關於iPod的電視廣告,並推廣他的新專輯《摩登時代》。這是“湯姆·索亞讓他的小夥伴幫他給欄杆刷漆”①的一次驚世駭俗的翻版。在過去,讓名人做廣告需要支付一大筆錢。但是到了2006年,情況完全變了,很多藝人希望出現在iPod廣告裏,因為這樣的曝光更容易走紅。詹姆斯·文森特在幾年前就預料到了這種情況,當時喬布斯還在想著怎麼和一些音樂人聯係,並支付給他們拍廣告的費用。文森特回答說:“不用著急,情況很快就會變化。蘋果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品牌,甚至比大多數藝人的品牌更酷。我們可以給我們使用的每個樂隊準備1000萬美元的媒體費用,但是應該先著重和他們談我們給他們創造的機會,不要急於支付。”
李·克勞回憶起當時蘋果和廣告公司的確有一些年輕員工不願意讓迪倫出麵做廣告。克勞說:“他們都擔心他不像以前那麼受歡迎了。”喬布斯完全不予理會,能和迪倫合作已經讓他激動萬分了。
喬布斯開始格外關注迪倫廣告的每一個細節。羅森飛來庫比蒂諾,和喬布斯一起挑選廣告裏使用的歌曲,最後他們選中了《有一天,寶貝》(SomedayBaby),克勞先用替身代替迪倫製作了一個樣片,喬布斯批準了,然後再派人去納什維爾讓迪倫本人拍攝。但是等正式的片子回來之後,喬布斯又不滿意了。他說這不夠特別,他想要一個新的。所以克勞又請了另一個導演,羅森又說服迪倫重新拍攝。這次沿用了iPod平麵廣告使用過的剪影,輕柔的背光下,迪倫戴著牛仔帽,坐在一張高腳凳上,抱著吉他漫不經心地邊彈邊唱;另一個鏡頭中,一個嘻哈的女性戴著報童帽、拿著iPod翩翩起舞。喬布斯很喜歡。
這則廣告體現了iPod營銷策略的“光環效應”:它為迪倫贏得了年輕一代的歌迷,就像iPod促進了蘋果電腦的銷售那樣。在這則廣告的推動下,迪倫的新專輯在發行後的第一周就躍居“公吿牌”(Billboard)排行榜的第一名,超過了當時人氣正旺的克裏斯蒂娜·阿奎萊拉(ChristinaAguilera)和說唱組合Outkast。自1976年的《渴望》(Desire)專輯以來,迪倫在30年後再次榮登寶座。《廣告時代》(AdAge)雜誌刊登了以“蘋果對迪倫的推動作用”為題的文章,其中寫道:“這次iTunes和迪倫的合作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和明星簽協議’,不是大品牌花巨資請一個明星代言那麼簡單。他們打破了陳規,這次是強大的蘋果品牌為迪倫先生開拓了年輕歌迷的市場,並幫助他把專輯賣到了他們自從福特政府時期以來從沒有到過的地方。”——
注釋:
①《湯姆·索亞曆險記》中的一段情節,講湯姆·索亞是如何利用智慧讓小夥伴們幫他刷漆而又得到了許多禮物的故事。 吉林小說網www.jlgcyy.com為您提供史蒂夫·喬布斯傳無彈窗廣告免費全文閱讀,也可以txt全集下載到本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