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林芾生日還沒到,快到製墨的好時節,楊絮如突然靈機一動,想到可以送墨條給他。
雖然很久沒做了,但技藝還在身,楊絮如覺得自己可以做成功。
於是楊絮如趁機回家開始製墨,她和父親說要親手製墨送給重要的朋友。
父親沉默看著她,最終還是答應了。
她跟著父親收的女弟子陳姍上山,拿著鐵皮在樹上割漆。之後將桐油、豬油和收集的大漆在缸中混合均勻,再用勺子盛到每個瓷碗中。
楊絮如在每個瓷碗放入一條燈芯,點燃燈芯,將一段竹子卡住的瓷碗蓋在上麵,練桐油煙。
一段時間後,楊絮取下上麵瓷碗,用羽毛輕刮收集不結塊的輕煙。然後洗煙,靜置一夜,撈起後再放在房裏,陰幹一年。
來年,楊絮如又回來了。
她往裝煙的缸中倒入等量熬好的牛骨膠和牛皮膠,用木棍攪拌和膠,中間還倒入了搗成粉狀的珍珠、冰片、朱砂、麝香、樟腦和金箔。楊絮如不停攪拌,直至成麵團狀。
接著楊絮如在木板上抹勻茶油和鐵錘,從缸中揪出一團,放在板上。楊絮如提起鐵錘敲打,讓煙灰和膠融在一起。
從白日打到黃昏,再到黑夜,楊絮如一直敲打,敲到墨塊表麵光澤,無明顯顆粒時停下來。
楊絮如拿出杆秤,取出部分墨塊放在秤上稱重,置於讓父親做好的模具中,壓製成整齊的塊狀。
楊絮如將草木灰倒入箱底,隔上一層紙,放入墨條,再用一層紙隔開,倒入草木灰,放在陰涼處吸濕半月。半個月後,她用草繩綁好每一個墨條,再分成一團團,掛在木杆上掛晾半月。
最後一步,她用金粉在四塊墨條上描金上蠟。她一絲不苟地細細描摹那四個字:前程似錦。她將愛意濃縮在字裏,墨裏。所幸,字一次便寫好了,製作出的墨條很完美。
一步步做著,楊絮如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
那時她沉默不語地跟著父母製墨,手上沾滿煙灰,發絲順著臉頰隨風亂飛,她隻能低下頭閉眼,不讓發絲進眼。
空氣中充斥著墨香,煙熏味衝上鼻尖,苦澀感由鼻尖湧上心尖。時間一寸寸流逝,她一點點長大,綠色、棕色、灰黑色的童年裏,她想尋找彩色。
她從小接觸國畫,用父母手中的墨、用自己手中的墨一點點描繪自己周圍的世界。
她學了國畫中的山水畫,但都是白紙黑墨,顏色太過單調,想要畫些色彩鮮豔點的畫,顏料有點貴。
而且考慮到打算以後當美術生的話,她選擇了學水彩,去找老師學素描。
楊絮如把“前程似錦”的四塊墨條送給林芾時,說道:“祝你乘風破浪,前路光明。”
她向他訴說墨條的來曆,訴說其中頗有淵源的製作工藝。
後來呀,林芾用楊絮如送的墨條親手抄寫一篇《上林賦》當做饋禮。
他說她送的禮物真的太貴重了,飽含心意,剩下的墨條他會珍藏一輩子。
他說這墨是落紙如漆,豐肌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