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好喜歡這個春天(1 / 2)

時間很快來到阿超的三歲。那一年春種剛剛結束。

這天,大姐他們突然到訪,黃嶺嶺趕緊讓人帶口信讓久誠回來做飯。大姐也沒有別的事,是他們要去上海,隻能帶一個孩子,便想讓小茹住阿超家裏幾天。

小茹第一次離開媽媽,住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阿超家屋後就是一間學校,每日早讀,朗朗書聲,小茹就拉著阿超站在屋後,聽學生們讀書。在去學校的路上,兩旁是一人多高的美人蕉,花色各異,最多的是火焰一樣的紅色。這兩個孩子,一高一矮,站在學校圍牆外,被那一叢叢美人蕉擋住,他們側耳傾聽。

阿超是覺得無聊的,他打娘胎就開始聽,有什麼新奇。隻是小茹已經五歲,家裏還沒有給她任何啟蒙教育,她被這讀書聲吸引。她好喜歡觀察,會悄默默的認識很多牌子的字,盯著自行車研究齒輪傳動……

可能教育是這樣的,一個孩子的自驅力會引導他的改變,當人為的引導有限,不如讓他自己去參與塑造自己。

小茹自小就知道自己樣貌醜陋,不招人喜歡,得不到什麼公平。除了躲在被窩裏偷偷哭到睡著,她找不到任何反抗的方法。可在小姨家,一切都變了樣。

“小茹,你竟然這樣會帶弟弟玩啊,好棒!”

“阿超,搶姐姐東西不好,快還給姐姐。”

“小茹紮上辮子,額頭好高,他們說額頭高的人聰明,長大肯定能考大學,到時候,給姨夫買車怎麼樣?”

……

是這樣一聲又一聲,一句又一句,不經意的鼓勵與幫助,小茹第一次發現自己沒有那麼差勁。她好喜歡住在這裏,小姨像個詩人,總是領著他們讀學校剛剛背過的課文。小姨父下班回家,唱著歌炒菜,再哼著曲兒洗碗。

在這裏,她不用因為弟弟打碎了碗而被媽媽罵,她還能時不時去鎮上逛逛。她看見從未看過的世界。集鎮的清早,點心攤剛剛蒸好肉包,店主揭開蒸籠蓋,熱氣氤氳繚繞,趕集的人們坐在長凳子上,喝著稀飯,就著包子。明明是白色的麵條下了油鍋,翻動幾下就成了金黃的油條。她好奇一碗麵條家裏就可以煮,為什麼會有人坐在別人家吃,關鍵還要付錢!她還看見和家裏醃豆角鹹菜的壇子,長得一模一樣,原來媽媽來過這裏買壇子。還有很多像媽媽一樣的裁縫,現在自家店門口為客人量體裁衣,自己媽媽也是裁縫,卻隻是在村裏為大家做衣服,不收分文。如果媽媽也可以在這鎮上為大家做衣服,那多厲害。

鄉下長大的孩子大約是這樣,見什麼都新鮮好奇,從未經曆和耳濡目染總是有區別的。在很多年以後,小茹站在繁華都市的街頭,看著車水馬龍光影斑駁,本以為自己一路奔跑,擁有了很多,到頭來,卻失去了最重要的親人!

“今晚晚點睡覺,等我送貨回來,帶你們去找好東西!”

阿超和小茹躺在床上看電視,阿超隔一會就趴在窗子上看看天有沒有黑。他知道爸爸從不食言,他一定是發現了非常有趣的東西。

久誠終於回來了,他斜站在自行車上大喊“孩子們,坐好扶穩,我們出發”

“現在是秧苗生長期,需要大量的水,上麵的大河會放水下來給我們灌溉,這樣大河裏的魚蝦也會順流而來,我們等在他們必經的路口,放好網,他們會呼呼啦啦,迫不及待,鑽進去,然後我們很輕鬆就可以飽餐一頓啦。”

久誠在流水不太湍急的收口處放好網,一手拉著阿超,一手拉著小茹,往田間的小路走去。初夏的鄉村夜晚,靜謐悠遠,蟲鳴水響盡收耳底。遠遠可以看見一些民房的燈光。久誠讓小茹把手電筒打開,深一腳淺一腳走著。那時候的鄉下,夜晚很黑,看不見什麼燈光,秧苗還在生長期,沒有多高也不太旺盛,它們被插進泥裏至多一個月,還在努力汲取營養。阿超走了一會久誠就抱著他,田埂路並不太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