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失之東隅(1 / 2)

原來,從一開始,梁平秋的入仕,出自沈觀行的首肯。

大概十餘年前,梁平秋為了尋找薛定搖,組織建立了鶴庭。鶴庭在江湖朝野上初露頭角,便因其遊走於政商兩界,人脈極廣,引來一眾達官顯貴的側目,紛紛拋出合作的橄欖枝。在與眾官員的往來中,難免涉及不法的交易。那時候新朝初立,沈觀行作為一朝丞相,為了查貪墨案與鶴庭接觸頻繁。這才得知梁平秋正在尋找的人正是自己的門生。二人因此結識。

為了獲得關於貪墨案有價值的線索,沈觀行以告訴她薛定搖的行蹤為條件,換來了梁平秋的配合。而那時的薛定搖卻因觸犯聖怒被貶從軍,所以即使知道了薛定搖是沈觀行的學生,梁平秋也沒能見她一麵。後來梁平秋一直借由鶴庭的勢力打探著薛定搖的下落,卻因軍隊作戰行蹤不定未能如願。無奈之下,梁平秋開始了自己的雲遊生涯。由於在接觸交談中,梁平秋和沈觀行很聊得來,所以盡管二人雖然一人在江湖、一人在朝堂,卻還是保持著書信的往來。

有一次,沈觀行在書信中提到了薛定搖被貶崮良縣。機緣巧合的是,梁平秋當時就在此山間隱居。這令梁平秋極度興奮。如此曲折迂回六載有餘,才終於在崮良縣見到了日思夜想的人。隻是看到薛定搖胸懷遠誌、腹有良策,卻時運不濟、官運不佳。梁平秋看在眼裏,傷懷在心,於是決議出仕幫她。由是梁平秋當即書信一封,將分立兩黨、明爭暗合的想法告訴了沈觀行。

沈觀行出於某些政治考量,同意了她的想法。梁平秋由此開啟了她的政治生涯。

“如今並非緊要關頭,梁先生,你不該來。”沈觀行見來人是梁平秋,搖了搖頭道。神色間滿是無奈。

梁平秋頓首道:“如今定搖不在邕邑,這才冒險前來與丞相商議。丞相,如今六合門外那五位儒生,也就隻有您能勸了。請丞相出府,勸他們回家吧。”

“如今朝野內外,陛下所麵對的,是千夫所指,是眾怒。難道梁先生也要為此求情嗎?”沈觀行看向梁平秋,蒼老的眼神滿是疲憊。

梁平秋上前一步急切道:“如今定搖的改革變法已是箭在弦上。若依那五君子的氣性,拒不回府,當街受笞刑,必然會再次引發眾怒。我隻怕群臣多半因此辭官而去,屆時改革變法,則無人事可用。改革製度而不通人事,此乃最大的政治忌諱啊!”

“梁先生處處為改革變法著想,政治眼光不可謂不長遠。可先生有為儒生、儒士以後在朝廷的處境想過嗎?”沈觀行反問道,“若我依你所言,去六合門規勸那五人離開,這一場博弈,輸是不是他們,輸的是天理昭昭、是人間正道!往後在朝堂上,清流一派更無話語權可言。當此一跪,樹的是威,立的是信。無論如何,儒道綱常,皆不可丟。”

這世上最難動搖的,是人的觀念。尤其是老一輩朝臣的觀念,他們以儒家教義自守,雖剛直卻迂腐,雖正義卻局限。

梁平秋洞悉人性,深諳此理。自知多說無益,此刻的她隻覺心有餘而力不足。緩緩退出門外。

“如此不遺餘力地幫薛定搖,你後悔過嗎?”就在梁平秋將行之際,沈觀行突然開口問道,“畢竟,她足夠優秀,但不夠圓融。”

梁平秋聞言立定,凝眉思索道:“在某些方向上思想縱深而又有所建樹的人,多懶於人事。就像定搖將軍,她不擅長官場人情,但是在對敵作戰時表現出來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朝廷內治上提出來的獨到的改革章法,這些都是我所不能及的,也是大多數朝廷官員所不能及的。術業有專攻,我在術,她在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我相信,這也是沈老丞相您許我出山的目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