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棄穀植棉(1 / 2)

“緩?”征遠帝坐直了身子反問道。

太常大夫盧肇清繼續言道:“方才眾同僚所言,各有其理。若因補充軍備而破壞了地方上的平衡,引起內亂,得不償失。我們想要的,無非是既不引起地方之亂,又能有錢支援軍需。所以該做的,隻有緩,也就是等。一是朝廷要等,等的是今年五六月份的春收。在此次廷議前,我曾與欽天監監正了解過近半年的天象,從天象上看,多半是個豐年。春收一下,百姓手裏就有了錢,就能維持度日,這時候可以適當地預支地方上的稅收充盈國庫,再撥給軍隊,兩頭都不耽誤。二是岑績將軍的軍隊要等,攻下北殷西南兩座城池,我軍雖說傷亡不少,敵軍實力必然也削弱。北殷的弱勢就在於他們的門閥政治,有權有兵者團結不到一塊去,也就很難發動反攻。如此一來我方軍隊在時間上就占有優勢,既然拿下了兩座城池,五六月份城內百姓也要春收,適當征稅,我軍駐兵就能維持度日。事緩則圓,請陛下明鑒。”

太常大夫盧肇清的觀點,可謂是照顧到了朝內朝外、中央地方的方方麵麵。然而,征元帝一心隻想以最快的速度吞下北殷,這似乎已經成了為政以來的心魔,於是即刻否定道:“領兵打仗,貴在速戰速決。如今剛一取勝卻叫戰士們原地休整,此乃削弱士氣之舉!不可取不可取。”言語間連連擺手。

經過一番觀望,沈觀行深知征元帝征戰的決心已經超越了其他一切文治。雖然先帝臨終前曾反複叮囑他們三位輔政大臣要輔佐征元推行仁政、恢複國力,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身為天子的征元帝不滿於隻做一個守成之君,加之施正明的前車之鑒,讓這個兩朝元老在輔政上處於兩難的境地。盡管清流一派的眾臣工曾在征討北殷之前反複上表勸誡,卻也最終沒有改變征元帝背水一戰的決心。如今戰事已開,沒有回頭路,他能做的,似乎也隻有在盡可能保全民生的情況下建言獻策了。

於是一直作旁者觀的沈觀行麵色凝重地開了口:“陛下,臣有一言。”

“沈老丞相有何高見?”征元帝即刻道。

沈觀行即道:“老臣記得去年攻打烏蘄的時候,大鴻臚寺卿杜彧杜大人曾代表我大齊與烏蘄簽訂了貿易往來的盟約。在流通的貨品中,棉花因為量大,往往是獲利最多的,不知我有沒有記錯啊?”言語間眼神看向了杜彧。

杜彧隨即拱手道:“沈老丞相說得沒錯,確有此事。”

得到肯定的答複後,沈觀行繼續言道:“州郡地方的糧倉中,應該也有棉花的貨藏,當然可能不如糧食穀物多,但是全國十三個州郡加起來,總量應該也有不少。如今已至三月,天氣轉暖,棉衣對百姓而言已經不是必需的了。但是烏蘄卻因為崇山峻嶺阻隔,正值寒時,所以老臣想,能不能先把這類貨品銷出去,把軍隊的虧空補上。解了燃眉之急,往後的事,咱們可以再議。”

“哎,好,好好,這個法子好。”征元帝大喜過望,“不愧是沈老丞相,這樣一來,兼顧了多方利害呀!”

“陛下謬讚。”沈觀行俯身道,“隻是在棉花的運輸上,需要耗費些時日啊。”

“雖說如此,但確實要比等待春收快些。”征遠帝思索道,繼而抬頭看向身為大司農的馮作麟,“此事之安排,就要托付司農大夫了。”

“是,臣謹遵聖命。” 大司農的馮作麟跪身領命道,“隻是前線軍隊既然吃緊,想必貨品的運輸上越快越好。所以老臣想向陛下舉薦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