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與子袁譚為報曹操取濟南、泰山郡之仇,分兵兩路攻曹操。使高覽、淳於瓊領兵五萬助袁譚,自青州取琅琊、東海郡,攻徐州。袁紹自以顏良為先鋒,領文醜、張郃等大軍共十萬,自平原渡河,攻濟南、泰山、範縣等。王粲等袁紹起兵,回到朝中複命。諸將互相慶賀,隻有天子劉協麵有憂色。楊修問其故。劉協對大臣說道:“曹操善於用兵,袁紹兵雖眾,非曹操敵手。若袁紹二路軍合擊泰山、濟南,尚能一較高下。今袁紹兵分二路,袁譚獨取徐州。曹操若使大將固守黃河南岸,袁紹不得渡河;然後曹操率兵先出任城,敵袁譚,則袁譚必敗。袁譚敗,則青州必屬曹操。然後以三州之力與袁紹相爭,勝負尚未可知也。”
張繡自任為揚威將軍、下軍校尉後,已回到洛陽。聽了劉協所言,道:“袁譚有高覽、淳於瓊,二人皆河北名將,更得郭圖、辛評助之。若順勢而下,琅琊、東海可立取。此二郡處山林之間,山川險峻足以固守。若分兵把守各處關隘,曹操進退不得,其耐袁譚何!此路不勝,曹操雖欲固守黃河一線不可得也,安能盡取青州之地?”
劉協道:“袁譚若初戰不勝,必將固守不出。若幸而勝,貪功冒進,必中曹操奸計。”大臣各自猜測。郭嘉道:“今袁曹相攻,吾軍正好坐山觀虎鬥。若袁譚果然敗退,吾軍便當出師攻曹操之後,萬不可令青州落入曹操之手。”劉協點頭。吩咐諸將勤加操練。下軍校尉張遼在陳留鎮守,因此便由朱皓統領。
曹操果然使夏侯淵、於禁領兵兩萬助東郡太守劉延築城固守黃河、濟水沿岸。曹操自領大軍,與部將曹仁曹洪李典樂進迎戰袁譚。袁譚軍先破琅琊,太守孔融棄城而逃。袁譚自認無敵,於是留辛評之弟辛毗守琅琊,再來攻東海郡。辛評勸固守勿進,郭圖道:“今琅琊已破,曹操喪膽,東海可一鼓而下:不可失此良機。”於是袁譚進擊東海。途中聽到曹操親自領軍來迎戰,袁譚始有懼色。淳於瓊逞匹夫之勇,道:“曹操若來,某斬曹操之頭以獻,何必自相驚擾。”郭圖也道:“未戰先退,是示弱也。必為諸公子所笑。”袁譚兄弟三人爭立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袁尚受袁紹寵愛更是讓袁譚、袁熙大為不滿。於是袁譚決計進兵。
曹洪先到,淳於瓊接戰不利,曹洪領兵追來,高覽伏兵盡起,大敗曹洪。袁譚因此更加自得。後與曹操再戰,淳於瓊中曹仁曹洪伏兵,被曹洪所斬。袁譚兵大敗,高覽獨木難支,與袁譚等退回琅琊,再退到北海,再退到臨淄。東萊、北海皆為曹操所破。袁譚見曹操所向披靡,欲退回河北平原。辛毗固勸,袁譚於是龜縮臨淄固守。曹操留下曹仁領兵兩萬攻打,自領大軍來迎曹操。
細作打探消息,報與天子。劉協見曹操從三月至六月,短時間內袁譚軍傷亡一半,連丟十幾城,諸將無不心驚。劉協道:“並非曹操太強,袁譚乃一草包耳。”諸將見曹操策略,果然如皇帝預料的一般,無不佩服。劉協道:“今曹操與袁紹對陣曆城、高唐一線,短時間難有勝負。然而不可使曹操攻破臨淄,否則青州之地,除平原外將為曹操所有。”傳旨讓張遼點兵,作襲擊東郡之狀,以分曹操軍勢。又傳旨壽春劉備,使劉備與袁紹南北夾擊。
淮南乃富庶之地,因此劉備自任壽春以來,招兵買馬,軍勢複強。受了天子詔書,命關羽起兵兩萬佯攻徐州下邳。曹操聞知東郡、下邳被攻擊,腹背受敵,因此令曹仁曹洪退劉備,李典樂進退張遼。張遼並未出兵,李典樂進也不敢冒然退回,因此駐守東郡,以防張遼。
劉協見袁曹相攻,與朝中大臣坐山觀虎鬥。突然雍州牧、安狄將軍馬騰侄子馬岱求見。朝中諸臣不知何事,劉協便命馬岱上朝。隻見馬岱上的朝來,年十五六歲模樣,跪拜於地,放聲大哭:“涼州牧韓遂造反,攻克郿城。今叔父及一家大小陷落城中,生死不知。隻有小臣與二弟休、鐵預先得知消息,與數十家兵逃出城外。”此話一出,猶如晴天霹靂,滿朝文武大吃一驚。馬超更是眼中噴火,站立不安。劉協道:“馬岱無須驚慌,將事發經過一一道來。”
馬岱道:“因大姊嫁於天子為妃,叔父有國丈之名。韓遂以賀喜為名,率本部軍兵來郿城與叔父相見。叔父款待甚厚,二人重申兄弟之禮。後約定叔父往韓遂營中回訪。後來有家兵逃回家中言韓遂造反,已把叔父扣留營中。韓遂所率一萬騎兵趁城中不備,搶入城中。小臣來不及報與郿城大小官員,隻與家甲護著休、鐵二弟趁亂逃出城,徑往長安投奔鍾太傅。內中詳情並不知曉。如今叔父一家毫無消息,臣托鍾太傅照看二弟,小臣特來京城報與陛下。求陛下為叔父及小臣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