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令,眾將頗為振奮,紛紛告辭歸營。
眾將離去之時,關羽叫住關平,囑道:“你以吾令著書,密使人送往黃忠、魏延處。令黃忠領左岸三萬人馬向西北急行,去襲西城;令魏延領右岸兩萬人馬死守江夏道口,防範曹賊使兵來援樊城。”
聞言,關平點頭,速去施令。
而後,關羽又使人去告趙累,命其將所餘糧草皆製為幹糧,以備未來幾日之用。
待諸事皆已布置周全,關羽複加思索,未得疏漏後,方出一口長氣。此時,天色稍晚,但關羽未有睡意,隻稍閉丹鳳目養了一會精神,便又睜眼,端起書來!
一夜很快過去,平明十分,昨夜便已得令的蜀軍將士按著計劃向樊城進發。
二十幾萬大軍(因黃忠、魏延分去五萬人馬,關羽所領已不足三十萬)階次而進,浩浩蕩蕩,一層疊著一層,好似天邊的魚肚雲一般。
即使蜀軍勢窮,單從行軍速度上而言,關羽這“將神”所帶的人馬也絕非一般,隻兵貴神速下,蜀軍竟無半點懈怠,其戰意實如初過襄江大破曹軍七路人馬時一般。
由此可見關羽治軍之嚴謹,實可謂“輸陣不輸人,倒人不倒旗!”。
隻一路往樊城而行,蜀軍的流星探馬先後發了數次,往來不斷的傳遞著消息,其中比較令關羽錯愕的是其中一條——“秦軍已於樊城外浩蕩列隊,有與我軍決戰之勢。”
對於秦軍的決戰之舉,關羽為何要錯愕呢?
其實,在已完全掌握蜀軍動向,且已料定蜀軍糧草不足兼無後援的情況下,秦軍麵對被迫來與自己決戰的蜀軍,完全可以閉門不出,隻死守幾日,待蜀軍糧草斷絕,便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故已有打一場浩大攻城戰準備的關羽,並未判斷出秦軍此時能大大方方的開門迎敵,所以有些錯愕。
而在錯愕之外,秦軍的意外舉動還讓關羽有一絲心驚膽戰——心驚於王成與秦軍的魄力,膽戰於不知諸葛亮又出的什麼詭計!
此時,關羽多希望身邊有一個龐統、徐庶這樣堪與諸葛亮論道的“狡詐之人”作伴,以排憂慮;但不幸的是,龐統在襄水南岸,而徐庶更遠!
於是,麵對此等戰亦得戰,不戰亦戰的形勢,隻能靠自己的關羽,便令全軍於樊城城南五裏停住腳步,列陣應敵。(知道這可能是決定天下大勢走向的終極一戰,關羽亦為雙方留出了一塊足夠大的戰場!)
古語有言“驕兵必敗”而“哀兵必勝”,此時此景,關羽所領的三十萬蜀軍不可不謂“哀兵”;而明知守勢必得完勝,卻貿然出門迎敵的秦軍,是否是“因勢生嬌”了呢?
他們的勝算各得幾何?且看下回分解——一戰而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