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張讓(1 / 2)

密室之中,十常侍分坐於兩旁,雖然沒有人坐在主位,但是從他們各自的他眼神和神態中可以看出,張讓絕對是他們這十個人中的核心。

輕輕地泯了一口茶,然後將手中的茶杯放在身前的茶幾上,張讓輕輕地咳了一聲說道:“前幾日幽州太守劉焉突然來京,向陛下進言恢複州牧製度,不知諸位都有什麼看法。”

張讓一發話,密室之中原本還算舒緩的氣氛立即變得凝重起來,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各種不同的表情,有迷惑,有擔憂,也有不屑。不過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雖然各不相同,但還是有一個共同點的,那就是他們的目光都隱隱看向在張讓對麵端坐著的趙忠。

傳說十常侍以張讓趙忠為首,可不是空穴來風的,雖說其他的常侍的權力不比張讓和趙忠的小多少,但是在陛下的寵幸方麵,他們可都是拍馬難及。然而對於宦官這種靠著皇帝才能生存下去的動物,誰更得皇帝的偏愛,誰就是他們的領頭人。

不過對於張讓,還真可以算得上是個人物。原本他隻是潁川的一個農家孩子,但是有一年家中忽遭巨變,父親無辜含冤入獄,最後慘死獄中,母親更是被人淩辱而死,然後又是一場無妄大火,將他的家燒的一幹二淨,不過幸好當時的張讓寄宿在鄰居家中,才免遭了喪命之禍。

一連串的禍事,讓當時年僅七歲的張讓頓時變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不過幸好,當時他家雖然窮,但是還是有一個稍稍有點富裕的親戚,走投無路的他,隻好不遠萬裏去投奔遠在冀州的親戚。

在這一條尋求生存的路途上,年幼的張讓幾乎是遊離在生死的邊緣。然而就當他曆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冀州的親戚時,在他麵前的不是安慰和溫情,而隻是一扇緊閉的大門。

年幼張讓從這扇緊閉的大門中感受到了一些東西,那是一種名叫“冰冷”的感覺。這一路上,張讓幾乎時時刻刻都體會著冰冷的感覺,但那隻是身體上的,而他的心中,一直洋溢著一種希望的感覺。

而如今,心死了……

不久之後,饑餓的他暈倒了在一條不知名的街道上,卻碰巧被一個人販子看到了,救了張讓的一條小命,隨後就被人販子賣到了宮裏。

不過幸好經曆了一段這麼不堪回首的往事,讓張讓的心智和意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憑靠著這堅韌的意誌,張讓熬過了閹割之刑,頑強地活了下來。

不過他的苦難還遠遠沒有結束,在宮裏這種充斥著爾虞我詐的地方,陰謀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到你的頭上。

年幼的張讓怎麼會懂得這些,無知的他往往都被別人玩弄於股掌之間,受盡了屈辱。

就在他這樣屈辱地度過了五年之後,年僅十三歲的桓帝即位了,桓帝本就不是在宮中長大,年幼的他這麼能受得了宮中無聊的日子。

但是碰巧的是,年幼的桓帝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與他年紀相仿的張讓,年幼的桓帝猶如是找到了一個玩伴一般,幾乎是每天都會來找張讓,最後更是親自下令,讓張讓作為自己的貼身近侍。

而當時的梁太後為了監視桓帝,就秘密召見張讓,讓張讓成為自己的心腹。所以從這時開始,張讓就在宮中供職辦事,擔任小黃門。

然而就是這麼一次機遇,讓張讓的生命軌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太監,成為了如今權勢滔天的十常侍之首。

而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從自己幼年的人生經曆中總結出一個道理:世界上最險惡的,永遠都是人心,而他要做的,就是做地比別人更加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