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現實生活中。
顧野守在電腦前,聚精會神地關注著屏幕。
這一次的視頻播放,他沒有像先前那般緊張,剪輯過程中,他全然投入,沒有很強的心理負擔。
畢竟,他不用為生計發愁了,完全是從興趣點出發,把自己想說的話,順著心境表達出來。
隨著魯訊的逝世,第二集已經接近尾聲。
可是,顧野仍然感覺意猶未盡,又補充了不同的人,對魯訊的評價,作為補充闡述,想讓魯訊的形象更加立體化。
國內的評價褒貶不一,更是爭論不休,魯訊在世的時候,就充斥著他的雙耳。
但是,魯訊怎麼也不會想到,在他離世後,他成為了高讚的文學家,更是不可替代的人物。
米國的史沫特萊,說道:
【魯訊是作家當中,唯一具有“天才”的奇異思想和稀有品格的人。】
在她看來,魯訊是有能力、有才華的作家中,最為突出的人物,是位佼佼者的“天才作家”!
米國的費雷德裏克·詹姆遜,更是指出:
【西方文化研究,忽略了魯訊的作品,實為一種恥辱,任何無知的借口。都無法彌補這個缺陷。】
然而,高盧國的羅曼·羅蘭評價《阿Q正傳》:
【魯訊是當今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這篇小說是現實主義的,初看似顯平庸,繼之就會發現一種了不起的幽默。】
【待到把它讀完,你就會吃驚地感到,你被這個可憐的怪家夥給纏住了,甚至會喜歡他。這是充滿諷刺的一種寫實的藝術。阿Q的苦臉永遠地留在記憶中。 】
尤其是,俄國的法捷耶夫,中肯地評價道:
【魯訊是屬於作為人類明燈的作家之列,是華夏文學的驕傲,而且是世界文學的代表人物。】
諸如此類的評價,舉不勝舉。然而,他們的這些話,卻沒有讓魯訊親耳聽到。
魯訊的突然病故,讓大家始料未及,深感惋惜的同時,更是回顧他的人生經曆,順著文章的脈絡,去尋找他思想的蹤跡。
魯訊曾這樣評價自己,如今看來,很是值得品味:
.
願華夏的青年,都擺脫消極,隻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後,如果沒有炬火:我便是那唯一的光!
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陽,我自然心悅誠服地消失。
不但心中毫無不平,還要隨喜讚美這炬火,或者是太陽。
因為它照亮了人類,連同我也在內!
.
在屏幕上,敲擊出這些話後,顧野的內心是難以抑製地悸動,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心仿佛要飛起來一般,在胸膛裏激蕩。
顧野連做幾次深呼吸,待心情平穩一些後,留下結束語:
.
整個視頻涵蓋了魯訊從十八歲求學,到五十五歲病逝的三十七年時光。
這段時間,正好展現他棄醫從文,成為拿筆鬥士的心路曆程。
從青年時期起,他懷揣著救國救民的遠大理想。
他最大的理想誌向,就是希望通過醫學,來幫助同胞改善健康狀況,讓更多人變得體質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