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深有感觸地點頭:“正應如此,那朕依皇後所言!”
兩人用午膳的時候,看到魯訊與許廣平通信的一幕,徐皇後一邊為皇帝夾菜,一邊感歎:
“這名女學生果敢,通事理,頗有主見。”
朱棣也讚許道:
“正所謂,讀書增智。師生的見解容易達成統一,相互影響,也容易走到一起。共患難才能見真情,像不像當初的我們?”
徐皇後笑魘如花,輕聲回應:
“倒是有幾分相近,不過吾是追隨陛下,而她是發現事端之人。不過,吾比她幸運,11歲入宮,15歲嫁人,人生的路途已被父輩安排好了,沒有像她這般追逐心裏的光。”
朱棣挑起眉梢,好奇地問道:
“哦?朕可是聽出了委屈?話說回來了,你怎麼看他們的風潮?”
徐皇後分析道:
“不是委屈,是經曆不同。這個校長被學生驅逐,實屬惹怒人心,她在其位不謀其職,肆意開除學生,動兵打殺學生,不配做入高位。她寫文辯解,倒不如承認錯誤!否則,如何收場?”
朱棣再次點頭讚同:
“魯訊有幾分擔當,替弱者發聲,即使丟去公職,也在所不惜!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也因為此事,得了一個賢內助,定能感覺幸福美滿!”
……
這一刻,在視頻畫麵中。
華國十四年,在女師大的學潮中,魯訊與許廣平,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他們的感情也在不經意間悄然升溫。
十月的清晨,薄霧彌漫在校園裏。
魯訊和許廣平,坐在教學樓前的長椅上,手裏拿著一疊手稿,每篇文章都流露出深情厚意。
從這一刻起,魯訊眼中多了一個特別之人。
起初,魯訊的內心十分抗拒,畢竟兩人相差了十八歲,而且,他已經有了妻子朱桉。
然而,許廣平借文抒發真摯的情感,觸動了魯訊內心的柔軟之處。
在散文《同行者》裏,許廣平深情地講述:
兩人不知不覺地親近起來,也相互了解,互生憐憫之情。
魯訊看到這篇文章時,感同身受,因為它正好描繪了他倆的心境。
其中一句原文為:
【沐浴遊泳於愛之波的渠倆,不知道什麼是利害,是非,善惡,隻一心一意地向著愛的方麵奔馳。】
隨即,許廣平又寫一篇散文《風子是我的愛……》。
文章的結尾,這樣寫道:
【即使風子有它自己的偉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罷!不相當也罷!同類也罷!異類也罷!合法也罷!不合法也罷!這都於我們不相幹,於你們無關係。總之,風子是我的愛……呀!風子。】
倘若別人看不懂,可是魯訊卻不能視若無睹,把魯訊比為“風子”,其意不言而喻。
在這場感情中,許廣平比魯訊勇敢。
她思慮了很多,也顧及了許多,又將這些阻礙,逐一地推倒,她已經不再在乎社會的評判,隻想真正遵循內心的想法。
魯訊讀完這些文章,被許廣平的熱情深深打動,感情如同決堤的海,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幸福的感覺,並沒有持續多久,一場慘案讓他們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