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在視頻畫麵中。
隨著魯訊的《孔乙己》問世,文學界仿佛被狂風吹襲,再次掀起軒然大波。
有人對他的作品讚賞有加,認為他是文學界的天才,思想前衛。但是,也有人對他惡語相向,認為他的文章不值一提。
《新青年》雜誌的陳主編,卻不止一次公開評價魯訊:
“他是空前的天才,最難得的是,他有大局觀。”
然而,魯訊對這些聲音,卻選擇性地屏蔽了。他不僅僅局限於文字,還是一位很特別的講師。
他每次走進教室,都充滿了活力。他講課速度也非常快,仿佛他的思維比常人,都要快上一拍。
不僅如此,他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源於他的幽默與風趣,經常讓人在笑聲中,生發一些感思。
有一次,魯訊在講清代小說的時候,提到了《紅樓夢》。
他站在黑板前,意味深長地問道:
“諸位都看過《紅樓夢》嗎?有誰喜歡林妹妹?”他的聲音上揚,帶有調侃的玩味。
一位男生突然大膽地站起身,反問道:“請問,先生喜歡嗎?”
學生們頓時大笑起來,充滿期待地看向老師。
魯訊連忙擺手,故意板著臉,說:“我可不喜歡她。”
學生們都好奇地瞪大眼睛,想要聽到原因,異口同聲地問道:“為何?”
魯訊皺著眉頭,說道:“我嫌她總是哭哭啼啼的,心眼兒還特別小,這樣的女子太讓人頭疼了。”
說完,他還假裝頭疼的模樣,不停地揉按太陽穴。學生們被他逗得哄堂大笑。
他的詼諧幽默,讓學生們感到非常親近,不再覺得他是高高在上的文學巨匠,更像是一個有趣的朋友。
正因如此,魯訊的講課風格,讓學生們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魯訊的存在,讓文學不再是枯燥的知識點堆疊而成,而是具有生命的文字,既有鮮活的魅力,又有深度的思考。
下課後,學生們把魯訊團團圍住,其中一人問道:
“先生,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看書的?”
魯訊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自小就有一個怪癖,隻要看到書,就忍不住要翻一翻;翻過之後,又忍不住要去看一看,哪怕隻是看個序目,或者隨便看上幾頁,惟有這樣,我才能夠感覺踏實!”
學生捂著嘴偷笑:
“先生這個怪癖,倒真是一個好習慣,我以後也要經常隨便翻翻!”
還有一位學生追問:
“那先生是什麼書都看嗎?還是隻看文學一類的書籍?”
魯訊略有沉思,才開口回答:
“我是沒有偏看哪一類書,我勸你們,也不要隻看與專業相關的書,比如理科的同學,要閱讀一下文學作品;文科的同學,也要翻讀一下科學百科。”
“如此一來,才能對人對事,有更深的了解,讓自己有另外一種思考方式。當然,要在閑暇之餘,看這類閑書。你們在課堂上,抱著與專業無關的書來看,可別說是我的建議。”
另一位同學繼續提出問題:
“先生,您看書很癡迷,是嗎?你覺得是什麼吸引了你?”
魯訊笑答:
“我喜歡看書,就像是別人喜歡打牌,一天不打就難受,我曾聽人說,真正愛打牌的人,是不在乎輸贏的,而是喜歡每次摸牌的時候,都在感受無窮的變化。”
“而我看書也是這種感受,每看到一頁內容,都覺得新鮮好奇,讓我愛不釋手的原因,就在於有趣吧!”
這時,從人群中,擠過來一個同學,迫不及待地問道:
“先生,《狂人日記》發表後,您成為了新文化的主將,對您的生活可有影響?”
魯訊搖頭說道:“有些影響,但是不大,也就是寫文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
同學們哈哈大笑,紛紛表示期待佳作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