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話一出,瞬間引起大家的興趣。一時間,眾人議論紛紛。
有人爭論魯訊的作品,是否具有價值;有人對白話文進行各種揣測;更多的人,則是在討論序言的構思與作者的視角……
在這熱鬧非凡的宴會中,趙匡胤突然意識到,正是這樣的爭議和多元的聲音,讓文學在大宋的土壤中,能夠茁壯成長。
而推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繁榮。
他微微一笑,看向大長公主,心中暗自讚歎,小妹的洞察力和獨特見解,已經超越一般的文儒書生。
……
與此同時。
大明王朝。
崇禎八年正月,氣溫驟降,寒意逼人。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朝堂之上,深鎖眉心,目光掃過一眾大臣,深吸一口氣,問道:
“以李自成為首的流民匪患,導致中都鳳陽失守,諸位愛卿,是何人之責?”
大臣們聞言,立即開始激烈地爭論。
崇禎一手扶額,分析道:
“鳳陽乃龍興之地,落於賊人之手,不但都城被焚燒,就連祖陵也被摧毀。雖然是流民造成的,但是責任卻在於朕!”
此話一出,眾人嘩然,頃刻之間,大殿內落針可聞。
崇禎繼續懺悔道:
“朕以仁義之心,繼承皇位,意圖革新天地。可調兵遣將鎮壓,卻全軍覆沒,皆因朕的指揮失誤,以及天下局勢的險惡。將士們的犧牲,令朕痛惜不已!”
言罷,崇禎當著眾人的麵,聲淚俱下。
大殿中的大臣們,麵麵相覷,心生難以言喻的悲涼感。
就在此時,看到魯訊寫序言的一幕,崇禎紅著眼眶,抬頭感歎:
“或許,朕就應該如李自成那般,重用知識分子,哪怕是失意的文人。就像這魯訊,興許能成為謀士,通過文化來滲入思想,定能收攏人心!隻怪朕沒有早些時候,認清統治的弊端。”
然而,大部分的大臣並不認同這種觀點。有人壯著膽子說道:
“陛下不必過於自責,就拿魯訊來說,他也不過是寫白話文小說,類似民間話本,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無非是茶餘飯後的消遣罷了!”
還有人附和道:
“正是如此,魯訊的時代與現在相隔甚遠,無論文化還是思想,都沒有形成顛覆性的變化。依臣來看,李自成的勝利隻是偶然的,明軍再戰之時,必能一雪前恥!”
臨下早朝前,崇禎下令:由翰林院倪元璐,下達“罪己詔”。
這份詔書,他已在心中草擬出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鼓勵文武官員與前線將士,盡快消滅起義軍!
宮殿中的氣氛,沉痛而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