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誌輝歎了口氣,無奈地搖搖頭:
“都說你陳主編為父不仁,看來並不盡然。行,我就替你當一回爹吧!”
陳主編喜不自禁:“好!那就拜托了,我以茶代酒,敬你!”
吳誌輝舉起茶杯,與其碰撞一下,豎起大拇指稱讚:
“你啊,今日真是讓我刮目相看!你這個父親當得稱職!”
陳主編與兩個兒子不和的事情,已經在圈內人盡皆知。
雖說家醜不可外揚,但是他卻從未遮掩過,他相信父子之間的誤會,遲早會解開的,隻是時間的問題。
兩個孩子都自強上進,一直讓他引以為傲。
……
與此同時。
大明王朝。
永樂元年三月,遼東邊境,煙塵滾滾。
蒙古軍隊如狂風暴雨般,席卷而來。
一時間,邊境城池空虛脆弱,被蒙古軍隊大肆搶掠。
指揮沈永束手無策,不僅無法抵禦入侵,而且還沒有及時向朝廷彙報危機。
明成祖朱棣聽說此事,大為惱火,立即下令:
“真是無能之輩!將沈永論軍法處置!迅速召集軍機大臣,入宮商議軍情!”
沒過多久,大臣們火速趕來,全部憂心如焚。
朱棣立馬將奏折遞過去,怒氣衝衝地質問:
“北方防禦如此之弱,蒙古軍隊竟然闖入無人之境,這樣下去還得了?誰該為此負責?”
大臣們聞言,個個沉默不語,卻沒有絲毫膽怯之色,反而都在直愣愣地看著皇帝。
朱棣的怒火更盛,正準備發作,突然心念一轉,又把所有的話咽了回去。
他瞬間明白,這些大臣們為什麼一直緊盯著他。
這些大臣們的眼神,都是在提醒他,該為此事負責的人,正是他自己!
在防禦體係中,負責北方防禦的主要就是燕王和寧王,而燕王正是朱棣本人。
並且在靖難之戰中,寧王朱權已經跑到南昌做了皇帝,北方邊界一下少了兩個主要負責人。
可以說,基本上就屬於不設防地段,怎麼怪得了別人呢?
朱棣愕然坐回龍椅上,穩了穩心神,才艱難地問道:
“如何重新整頓防禦措施?”
大臣們各抒己見,其中,李景隆建議道:
“應該仿效秦始皇,在北方一帶修建長城。防止蒙古鐵騎踏入中原!讓南方居民向北遷移,從而加強北方的農耕,增加北方人口。”
此話一出,頓時讓朱棣豁然開朗,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來。
恰好這時,他們看到蔡元裴激動地拍桌子一幕。
眾人忍不住笑出聲來,覺得蔡元裴的舉止過於誇張,表情過於滑稽。
然而,朱棣的關注點,則在吳誌輝與陳主編見麵的場景。
他由衷的感歎:
“父親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先皇若這般籌謀兒子的將來,何至於此啊!父親把握好對兒子的期望,才能讓父子的關係變得和睦。”
“這個陳主編,對兒子沒有埋怨,隻有默默的付出,這樣的父親誰不期許?而吳誌輝,也是個正人君子,急他人之所急,思他人之所思!難得啊!”
朱棣猛然地意識到,自己破壞了大家的興致,把氣氛弄得過於沉重,便故作輕鬆地說:
“這個蔡元裴的春心大發,諸位怎麼看待?”
李景隆再次發表意見:
“臣更好奇他們找到藥方後,如何為華夏醫治頑疾。華夏究竟怎麼了?得了何種疾病?是思想上出了什麼問題?”
朱棣點點頭,這也是他沒有看懂的地方,越是深究,疑慮就越多。
然而,每個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發現的問題,也不盡相同。
不知是誰發出這樣的疑問:
“何為漢字注音?標注以後,人人都可以識字了嗎?”
“他們這麼認可陳主編的思想主張,究竟他會作出怎樣驚天動地的壯舉?”
另一位大臣卻驚呼:
“沒有人注意他們的裝束嗎?他們都是這般穿衣風格嗎?很是怪異啊,他們是坐船去的其他國度嗎?離我們大明帝國,究竟有多遠呢?”
朱棣的思緒,仿佛被浩瀚無邊的大海所吸引,渴望知曉疆土以外的世界。
甚至想象出,大明王朝出征遠渡時,是何等的威武霸氣,必定能乘風破浪!
這個願望有朝一日,終究會順利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