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究竟什麼才是新出路?(2 / 2)

陳獨繡皺緊眉心,沉思片刻後,直接回答:

“流民起義,推翻一個舊王朝,建立一個同樣性質的新王朝,循環往複,這就是老路。”

“那何謂新路?”李大招緊追不舍。

陳獨繡眼神瞬間暗淡下來,搖搖頭:

“不知道,我正在找。我看過你寫的文章,非常欣賞你的見識與才華。說實話,我今天過來,就是想見見你。”

李大招立即瞪大眼睛,驚訝地問:“您是專門來找我的?”

陳獨繡斬釘截鐵地說:

“沒錯!我馬上就要回國了,我得找個願意和我,一起為國家尋找新路的搭檔,你願意嗎?”

李大招情緒激動地伸出手,說出心底的話:

“搭檔不敢當,我想寫篇文章,與您的文章商榷一下。”

陳獨繡一邊與其握手,一邊放聲大笑:

“好啊!沒有百家爭鳴,哪裏看得到真理!我等著你的挑戰。希望你的雷聲響一些,能喚醒這個沉睡的民族!”

李大招眼中泛出淚花,認真地點點頭:

“放心吧,我在這裏,等著聽你的號角!”

兩人雙手緊緊交疊相握,久久沒有鬆開,傳遞心中的認可與堅定。

陳獨繡的眼神中閃過光芒,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麵。

為後續的合作奠定了基礎,更為國家曆史性的轉機,埋下了伏筆。

這一年,陳獨繡三十六歲,李大招二十六歲,正是青春盛年。

……

與此同時。

大明王朝。

洪武二十四年,一連幾天的瓢潑大雨,使得船隻無法航行。

年近七旬的明太祖朱元璋,帶著心愛的皇孫朱允炆,在錦衣衛的護送下,前往鍾山祭奠已故的馬皇後。

回宮的路上經過秦準河,趁著休整時間,朱元璋親自接見沿河百姓,聽取百姓的生活情況。

自打太子朱標突然離世,朱元璋一下蒼老許多,心力大不如從前。

他自知時日無多,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皇位傳給心儀的儲君,來繼承他的霸業。

此行的目的,一方麵是為了觀察一下皇孫兒,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向孫兒,傳授一些治國之道。

朱元璋趁著四下沒人,試探性地問:

“皇位若是落到你的肩上,你可有信心擔此重任?”

15歲的朱允炆雖然年少,卻並非輕浮之人。

他眉頭微皺,鄭重地回答:“皇祖父認為皇孫適合,孫兒必定盡心盡力,不辜負您的期望!”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滿臉慈愛:“如此甚好!”

風雨減弱,天空開始放晴。

他們爺孫一起看到,李大招和陳獨繡的初次相見。

朱元璋故意問道:

“若有列強瓜分國家,逼你簽下喪國辱權的條約,你當如何?”

朱允炆歪著頭,沉思片刻後:

“皇孫召集大明的勇士,寧可與他們殊死搏鬥,也絕不簽下恥辱條約!”

“國家沒有尚武精神,沒有強大國防作為後盾,即使經濟再強大繁榮,也會挨打!不能向宋朝那般懦弱!”

朱元璋頗為滿意地點點頭,提醒道:

“百姓安居樂業才是國家的根本,否則就會流民起義,使得根基不穩。”

朱允炆立即應允,但心裏的疑惑更勝:

“可是,皇孫不明白,陳獨繡所說,打破舊製度,建立新朝代,這是老路。這怎麼能是老路呢?曆朝曆代不都是這樣建立王朝嗎?”

此話一出,朱元璋頓時無言以對,想了想,才說道:

“還是要重視文臣的爭辯,隻有百家之爭,方能見真章!”

“他們二人的一番辯論,當真是賞心悅目,思想的碰撞和討論,才是推動國家前進的關鍵。”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點,你一定要記得:文武雙治,才能長治久安!”

朱允炆聽得很仔細,但並沒有完全理解,一臉茫然的點頭應答。

朱元璋並沒在意孫兒的反應,而是在心裏琢磨,究竟什麼才是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