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文字的魅力,正是喜愛中原文化的原因(1 / 2)

與此同時。

大漢王朝。

建元元年,春雨普降全城。

未央宮的正殿內,漢武帝劉徹身穿龍袍,正在召見董仲舒。

漢武帝剛剛通過詔舉賢良,從各地160多名的青年才俊之中,選中董仲舒,認為此人治國之才,甚至可以獨當一麵。

漢武帝端坐在龍椅上,麵露讚許之色,向董仲舒詢問:

“朕決定根據當前的朝局,先從兩個方麵進行革新,一是興儒學,二是除弊政。你有什麼建議?”

董仲舒不矯揉造作,直截了當說出觀點:

“陛下,興儒學就要罷黜百家雜學,獨尊儒術,建立太學院,再任用儒士。”

“可是,把儒家思想,發展成為大漢的統一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慢慢來。”

漢武帝聞言,連連點頭認可,他也正有此意,看來兩人不謀而合。

董仲舒繼續闡述想法:

“而除弊政,則需要三方麵的措施,一是列侯就國,二是除關,三是檢舉。”

“列侯就國,就讓這些諸侯們,回到各自的封地去。”

此話一出,漢武帝倒吸一口涼氣,這罷黜百家雜學,就是與祖母竇老太後公然唱反調了。

再讓侯爺們搬離京城,竇老太後保準會出麵阻攔,這些侯爺多少與太皇太後,有些沾親帶故。

幸好這個時候,出現李大釗發布雜誌的一幕。

此場景,頓時吸引漢武帝和董仲舒的注意,而且看得十分入迷。

視頻剛一結束,漢武帝立即拍手叫好:

“好一個青春,與朕的想法如出一轍,青年一代的思想必須改變,舊有的觀念和思維方式,也應該被剔除,隻有這樣,才能讓大漢更加繁榮昌盛!”

他越說越是興奮,胸中的雄心壯誌,猛然被激發出來,對於治國安邦的想法,也仿佛瞬間變得清晰明朗。

漢武帝隻有十六歲,卻能敏銳意識到,自己繼位後,各方勢力都在蠢蠢欲動。

他當務之急,就是重新培植自己的勢力,即使是選拔人才,也要以青年才俊為主。

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董仲舒。

董仲舒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他的自信。他在大殿之上,聲稱自己就是經典,他的思想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獨創性。

然而,漢武帝為了掌控他,說出來的話,卻在打壓之中,透著一絲鼓勵:

“你的狂傲,讓很多人望而生畏。但是遠不及陳獨繡和李大招,他們了解青年的想法,闡述一己之言,不是引經據典,卻能獨樹一幟,句句在理!”

“為國家謀福祉,不僅需要愛國情懷的年輕人,更需要不斷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朕希望你如他們二人一般,能夠切中時弊,緊密聯係現實局勢。尋找長治久安之法子,這關乎大漢的未來!”

董仲舒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沒想到少年天子竟能這般運籌帷幄,拿捏分寸如此老道。

漢武帝麵帶微笑,仿佛對這一切早已了然於胸,準備麵對這風雲的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