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棗稻田大學,李大招的宿舍內,氛圍熱烈而興奮。
十餘名學生圍坐在一起,手裏拿著剛剛收到的《青年雜誌》創刊號。
紙張還帶著印刷的油墨氣味,仿佛這個小小的雜誌,是一顆發出耀眼光芒的星光,把他們尋找出路的心,頓時點亮了。
“李大招,你說得沒錯!這裏麵的《敬告青年》真是讓人如沐春風!”一同學興奮地說道。
“沒錯,陳獨繡回國不久,就放出大招,而且是雷霆萬鈞之勢。”另一位學生也非常讚同。
在這群熱衷的年輕人中,李大招特別引人注目。
他雙眼炯炯有神,聲音堅定而充滿感染力:
“雖已是深秋,但我卻從這本雜誌中,聞到了春天的氣息。這個陳獨繡,不簡單啊!他的《敬告青年》一文,真是讓人熱血沸騰。”
“整個華夏,都像是在黑暗中尋找出路,而《青年雜誌》就像是一把火炬,不僅給我們方向,更將我們的心點燃!”
李大招目光如炬,從懷裏掏出一封信來,大聲說道:
“同誌們,陳先生來信了,希望我們踴躍給《青年雜誌》投稿!”
一句話,像一顆火種,瞬間點燃這群年輕人的激情與熱血。他們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不再迷茫,不再彷徨。
李大招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一直在不斷摸索,思想也隨著時局的變動,不斷發生變化。
在島國留學的歲月裏,李大招並不安逸。雖然身在異國他鄉,卻心係祖國,憂心忡忡地關注著國內的動蕩局勢。
時局變幻,李大招的思想,也在不斷變化。
他常常在深夜,獨自坐在窗前,思考未來該何去何從。
陳獨繡給了他勇氣和希望,便揮動筆尖,奮筆疾書,洋洋灑灑寫下一篇《青春》:
吾願吾親愛之青年,
生於青春死於青春,
生於少年死於少年也。
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
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乘風破浪!
全篇近1萬字符,文中的“青春”是廣義的概念。
不僅有擬人化的春天景色,也不隻是朝氣蓬勃的年華,而是將青年的曆史使命,和祖國的青春再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青春》是他的心血之作,傳遍了海內外,感染無數的青年學子。
傳回國內時,陳獨繡也搶先閱讀此文,直接從椅子上騰地站起來,舉著報刊叫嚷著:
“好一個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華夏!鏗鏘有力的文字,以高漲澎湃的語言,定能在青年中引發轟動!”
陳獨繡和李大招之間,頗有幾分惺惺相惜之情。
他們通過文字,透露著激昂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
兩人都有一顆真誠的赤子情懷,都想在飄搖風雨中,為救國救民,尋求光明的出路。
就這樣,兩人雖然沒有實質性的聯係,但彼此間很有默契,都在心中埋下一粒“種子”,希望能一起幹出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