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五月十三這天,毓慶宮格外熱鬧。
溥儀的三位帝師,齊齊到場。但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麵色凝重。
陳寶琛神秘兮兮地說:“張塤一早就來了。”
聽到這個名字,溥儀忍不住偷笑。
初次見麵之前,溥儀心裏還有所期許,那個不剪辮子的定武軍統帥,被人稱為“辮帥”。
三位帝師不止一次誇他,說他是大清的“忠臣”。
可是,這位“忠臣”的相貌,讓溥儀多少有些失望。
與想象中的模樣大相徑庭,倘若他沒有胡子,更像是禦膳房的太監。倒是他的辮子,真就還掛在後腦勺上。
溥儀壓下心中的雜念,眉頭一挑,反問:“噢?他又來請安?”
陳寶琛連忙擺手,情緒有些激動:
“不是請安,是萬事俱備了,已經安排妥帖,來擁戴皇上複位聽政,大清要複辟啦!”
溥儀挑眉反問:“他又來請安?”
陳寶琛連忙擺手,情緒有些激動:“不是請安,是萬事俱備了,已經一切妥帖,來擁戴皇上複位聽政,大清要複辟啦!”
說到最後一句,陳寶琛故意提高音量,生怕溥儀沒有聽清。
可溥儀一時沒反應過來,一下懵住了。
陳寶琛見溥儀發怔,又趕緊補充:“請皇上務必要答應張塤。這是為民請命,天予人歸啊!”
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把溥儀弄得暈頭轉向。
他呆呆地看著陳師傅,希望他多說幾句,好能明白該怎麼當個“真皇帝”。
陳寶琛眼角含笑地叮囑:
“用不著和張塤多說話,答應他就是了,但不要立刻答應,先推辭,最後再說:既然如此,那就勉為其難吧!”
三個帝師輪番囑咐完,又讓轎子把溥儀送回養心殿。
溥儀還沒等坐定喝口茶,這張塤就趕到了。
剛一進殿門,張塤就恭敬地行禮問安,又迫不及待地說:
“隆裕皇太後不忍為了一姓的尊榮,讓萬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唯有皇上複位,萬民才能得救,百姓得以安寧。”
張塤一頓長篇闊論,溥儀耐著性子聽他念叨完,才緩緩地開口:
“溥儀年齡太小,無才無德,當不了如此大任!”
不料,張塤好一頓誇讚溥儀,還把康熙皇帝六歲做皇帝的故事,翻出來舉例說明。
聽他絮絮叨叨,溥儀忽然想到一個問題:
“那個黎先生怎麼辦呢?給他優待嗎?還是怎麼著?”
袁大人退位後,由黎先生繼任,溥儀聽老師給他講過此人。
“黎先生奏請,讓他自家退位,皇上準他的奏,就可以了。”
“唔!”溥儀雖未聽懂,但是心想,反正師傅們已經商議好了。
溥儀見張醉沒有別的話要說,就認為該結束這次召見,便按照陳師傅的囑托,一本正經地說:
“既然如此,溥儀就勉為其難吧!”
如此一來,溥儀又算是“大清帝國”的皇帝了。
當天晚上,溥儀無法入眠,躺在床上翻來覆去。
他已經11歲了,會從報紙上了解一些時局,思考著這個前所未有的機會。
“複位聽政”,重新擁有權力,這種念頭讓他心跳加速,同時,也感到一種無所適從的恐懼。
對於習慣虛度光陰的溥儀來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更是夢幻般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