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狂喊著口號:“華夏萬歲!”“諸代表萬歲!”聲音充滿堅定和熱血。
這一幕,觸動了所有人的心弦。
雨水、血水和百姓的淚水,統統彙聚在一起,滴落在攝政王府的門前,宛如一幅悲怨的畫卷。
載灃得知時,被這兩個勇敢的年輕人,深深地觸動。
他們割肉寫血書,用自己的行動,將心中的憤怒和對改變的渴望,表達得淋漓盡致。
那份請願書上的字跡,仿佛也被他們的熱血而激活,變得更加生動有力。
在這一刻,載灃感受到,民眾對大清王朝,還抱有希望,他不禁流下兩行熱淚。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袖手旁觀,必須想辦法組建內閣,趕緊召開國會。
10月22日,請願的人們,一掃多日的焦憤,終於拜訪了攝政王載灃。
從這天起,載灃與各地谘議局的代表,進行頻繁的交流,傾聽民眾的心聲。
為此,他廢除一些不合時宜的封建製度,逐漸擴大諫臣的範圍,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向朝廷表達意見。
然而,小皇帝對朝政的變動,卻渾然不知,正忙著讓太監們,孵化手裏的鳥蛋。
年幼的皇帝,配上年輕的攝政王,著實讓人心驚膽戰!
……
與此同時。
大唐王朝。
貞觀八年,盛夏時節。
唐太宗正在勉力批閱一份又一份的奏折,心情十分煩躁。
身旁的中書令見狀,立即命人端來解暑養心茶,勸道:
“陛下,歇息片刻吧,炎熱的天氣,不宜過度勞神。等魏大人前來,臣再通稟陛下!”
唐太宗聞言,將奏折推了一推,不顧形象地接過茶盞,咕咚咕咚地一飲而盡。
他歪著身子,側躺下來,又拿起奏折開始翻閱。
不料,陝縣丞皇甫德參的奏章,直接觸怒了唐太宗,他氣得直罵:
“大膽!竟然敢誣陷朕,說朕修建洛陽城勞民傷財!”
恰好這時,魏徵被太監帶進殿中,察覺到皇帝的不悅,他躬身行禮後,立即開口詢問:
“陛下為何如此煩心?”
唐太宗一把將那本奏書丟向魏徵,怒氣衝衝地說:
“你看看吧!完全在詆毀朕!朕要給他治罪!”
魏徵掃了一眼奏章,已經了然於胸,便寬慰道:
“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君主之心。言辭激切就看成毀謗,陛下,這是何道理?”
唐太宗再次接過中書令遞來的茶水,輕啜一口,仔細琢磨魏徵的話,覺得有些道理,便收回了成命,下令:
“來人,賞賜給皇甫德參,帛二十段。”
話音剛落,他就看見溥儀的悠然自得,與攝政王的憂心忡忡。
唐太宗想考一考魏徵,便問道:“愛卿如何看待此事?”
魏徵直截了當地回答:
“在朝廷上,講真話要有勇氣和能力。隻有敢於講真話,才能拿出切實的決策,製定可行的措施。不能讓民眾積怨太久。”
“長期以來,朝廷沒有傾聽百姓的心聲,所以才會有百姓的過激行為,幸好這攝政王意識這一點,但還需更多曆練!”
唐太宗聽聞後,為剛剛的魯莽而羞愧。
他在心裏暗暗感歎:
幸虧魏徵的直言進諫,否則自己也會像載灃那般,落得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