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宰相王叡(ruì),也在一旁附和道:
“馮太後足智多謀,對外能裁斷重大事宜,對內能決斷生死賞罰,大臣們受了您的恩惠,也期盼佛塔為您積福。”
馮太後本就篤信佛教,曾在長安城為自己的父親,建造了一座寺廟。見眾人這麼有誠意,是真心希望修建佛塔,自然甚是歡喜。
所以,她也沒再推托,含笑應承下來。
恰好這時,天地之間出現畫卷。
馮太後看到小溥儀,立刻為之動容,擦了擦眼淚,歎息道:
“宏兒當年也隻有5歲,與他無異啊!正是貪玩的年齡,這孩子可憐,身邊連個親人都沒有,見了乳母都那般親切。”
孝文帝拓跋宏更是感慨萬千:“朕比他幸運,朕有皇祖母庇護,可他還沒登基,太皇太後就撒手人寰,王公大臣們,又豈能聽命於一個孩童?”
王叡深以為然:“依臣之見,帝師最為關鍵,肱骨大臣其次,可沒有太後管束,他很容易唯我獨尊!”
孝文帝聽聞,連連點頭:“這溥儀的將來,恐為不妙啊!”
……
與此同時。
大清王朝。
乾隆三年,清高宗乾隆已是27歲,正是意氣風發之時。
眼裏容不得半點沙子,看到愛新覺羅的後世,這般不遵祖製,他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
強忍著心頭的火氣,看見溥儀在宮中如此胡鬧,心中更為惱怒。
和珅滿臉堆笑,向前走一步,開口安撫乾隆的情緒:
“陛下息怒,此子過於年幼,貪玩是天性,調皮的孩子才聰穎,看他很會駕馭人,根本不用教,天生就是帝王的命。”
乾隆瞪了和珅一眼,怒道:“永璋正如他的年紀,哪有他這般頑皮,照你這麼說,朕的三阿哥不夠聰慧?”
和珅一聽這話,臉上的笑意頓時消失,連忙開口解釋:
“溥儀進宮之前,並沒有多麼調皮,進宮之後,隻要他一哭,所有人都給他跪下,他也是在試探自己的權力。”
“你終於說到點子上了,年紀這麼小,就有如此大的權勢,實在不是什麼好事!”
……
與此同時。
大元王朝。
元世祖忽必烈有些微醺,看著溥儀調皮玩鬧,便跟著開心起來。
見溥儀把人當馬騎,感覺很是暢快,便高興地說道:
“這就對嘛,騎馬要趁早,我們草原上長大的小夥子,哪個不會騎馬。”
“董大,你看他,沒有人教過他,就會挺胸抬頭,眼睛直視前方,雙腿並攏,孺子可教也!”
董文炳進宮麵聖,不料,皇帝正在飲酒作樂。
他剛要告辭離開,一聽皇帝在詢問他,便尷尬地回答:“皇上,您是知道的,臣不會騎馬!”
元世祖忽必烈擺擺手,一拍腦門,說道:
“看來朕是喝暈了,忘了你是漢臣。這小孩子騎馬,扔到馬背上就會有感覺,這是天性!”
“而你們漢人的孩子,就沒有這等恣意快活,朕每次喝暈的時候,總想要縱馬馳騁,奔騰在草原之上,那才叫酣暢淋漓!痛快啊!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