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一章、挖地三尺(2 / 3)

所有在這個空間裏工作的刑事、技術人員,都被命令注意尋找提高搜查目標的新角度。要求第三次搜查的決心已經包含在劉海洋臉色的細微變化之中。

它是嚴峻的,銳利的目光好象一本指導性文件。

“試圖讓它成為所有同誌的一致決心,”劉海洋事後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道,“一遍不行就來兩遍,三遍五遍,如果需要的話,包括地下空間,目的隻有一個:找到罪證。”

但是,目前這樣的結果,讓他的希望受到挑戰,信心受到打擊。

他明白,搜查不結束,眾多新聞媒體的長槍短炮就一刻也不會撤離門外。大家都在等待著這一幕落下。目的達到,嫌疑人自然無話可說,新聞媒體也可以大作文章。

更重要的是,警方可以徹底改變目前束手無策的尷尬境地。反之,嫌疑人則可能在搜查無果中找到借口,擺脫警方懷疑,甚至反咬一口。憑程貴陽特殊的身份和文字功夫,是非常可怕的,新聞媒體的反應是什麼,劉海洋不敢想。

“他馬的x!”

劉海洋心裏憤然罵了一聲。

還有一點讓他倍感尷尬。搜查前,省廳專家組根據他的分析和掌握的證據,是支持他的。憑感覺,他願意拿自己的警齡豪賭一次。沒有為什麼,到目前為止他也拿不出像樣的證據,但他就是認定了一些東西會從眼前這個市委秘書身上找到,無法輕易改變也許這就是他與一般刑警不同的根本原因吧。

他早已發現,在一些可以預料的結果出現之前,有時會有一段出奇艱難和無所作為的時光。他根本沒時間去想糟糕的後果,平靜成了心態、甚至整個肌體的需要。經驗不止一次告訴這位刑事偵查的指揮者,咬咬牙,再挺一下看看還會發生什麼。

看來,有時某種人的行為與自然界某種神秘的東西一樣準備讓希望破解他們的人承認失敗,並使之軟弱無力。而結果……永遠是不測的。

現在,在底樓後麵的廚房幾個人聚在一起低聲爭論,這是即將結束搜查的信號。除了專家組外,張鐵山是劉海洋手下的一員幹將,他是在一次偵破殺人搶-劫案中被劉海洋看中的,力排眾議將他從中隊長提拔為重案大隊長。

搜查前,張鐵山認為支隊長的這一決定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它將使市委書記滅門案迅速水落石出。程貴陽將因此領罪受死;而劉海洋則可以登上副局長的寶座。

市局曆任刑警支隊領導中許多人後來都入主高層,張鐵山希望劉海洋成為他們的後繼者。

通過這個大案,支隊長將被理所當然地列為副局長候選人,直至最後勝出。

“隻要牢牢抓住這個程貴陽不放,劉支隊肯定會成為主管刑偵的副局長。”然而現在,張鐵山已經投了反對票。

電話打過去了,局長說他在一線不了解情況,劉海洋的意見就是他的意見,也希望尊重專家組的意見,繼續還是停止讓老全決定。

局長這樣說,劉海洋左右為難。一瞬間,他曾準備放棄。

他明知麵臨著決策“失誤”和“激烈的”現場采訪,而且這個是躲不過去的。但他並不想為自己找台階下,他對這種狀況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方麵,過度的緊張未能如願以償,卻不甘心就這樣結束艱難的、枯燥無味的搜查。另一方麵,那些可靠地保障和執行這種搜查的屬下已經感到無望甚至厭倦,這是不能容忍的。

自己的榮辱事小,案子不破事大。真正的刑事警察,都是有第六感的人,他一向相信自己對人與事的直覺判斷,他相信自己要找的東西就在這個料理店內。

張鐵山認為此次行動已經失敗。他是重案大隊長,他毫不懷疑程貴**有重大犯罪嫌疑,但認為把麵前這個秘書的智商與一般嫌疑人同等對待是荒謬的。

“所有地方都翻了個底朝天,隻差沒挖地三尺了,還怎麼搜?

也許罪證根本就沒有預想的那樣與可疑地點配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每樣東西又都有被轉移的可能。”對於劉海洋繼續搜查的意見,張鐵山爭辯道。

在辦案過程中,內部領導、下級、個人、集體都有充分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力,尤其在這種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況下。

但是在搜查現場說這樣的話就帶上了某種特殊味道。沒有人敢保證自己的話就一定對,最難辦的卻是麵對外界媒體。麵對失敗,如何從容應對料理店外的各大新聞媒體?

劉海洋反駁道:“那我們就看看他的配套技術吧,不行,就掘地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