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戰列艦的噸位大小,成為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衡量標準,美、英、德、日、法等都競相建造戰列艦,到本世紀30年末,戰列艦發展到頂峰,最大的噸位達7萬噸,航速達30節,主炮口徑最大達457毫米,重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達483毫米,曆史上最著名的戰列艦有德國的“俾斯麥”號、英國的“胡德”號、日本的“大和”號和“武藏”號。
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用於海上作戰,在海上消滅敵方的大型水麵戰鬥艦艇,也可用於打擊敵方的岸基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航空母艦、核潛艇、導彈等的出現,戰列艦已經失去了作用,遂成為被曆史淘汰的艦種。
巡洋艦是一類與驅逐相比、其排水量更大、武備更強的大型軍艦。主要用於遠洋作戰。它除能擔負驅逐艦的各項任務外,並且有較強的獨立作戰能力和指揮職能。具體說它可完成以下各項任務:
⑴與航空母艦一起組成航空母艦突擊群。它可用於保證突擊群的作戰活動,在劃定的方向上擔負防空、反潛任務和攻擊敵水麵艦艇;也可由航空母艦上艦載機擔負空中偵察,發現水麵艦艇後,由巡洋艦實施導彈攻擊,艦載機進行空中支援。
⑵以導彈巡洋艦為核心,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作為護衛兵力組成編隊。此時,導彈巡洋艦作為編隊的主力,平時可在重要海區和交通要道執行警戒巡邏任務;戰則用於襲擊敵方的戰鬥艦艇編隊或運輸船隊,以保衛已方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區和海上交通線的安全。
⑶為已方主要突擊兵力、運輸船隊或登陸部隊擔任護航任務,為被護衛的編隊提供空中、水麵和水下保護。
⑷掩護部隊登陸。利用火炮、導彈壓製和破壞敵方岸上的火力及工事,為登陸部隊掃清灘頭障礙,以保證順利登陸。攻擊敵沿岸的海軍基地、港口和其他軍事目標,或與陸上部隊配合,對已方瀕海部隊突施火力支援。
巡洋艦根據其排水量大小和武備強弱而有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之分;另外,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稱導彈巡洋艦。
巡洋艦的排水量通常在6,000-15,000噸之間,最大的高達32,000噸,航速為30-34節。動力裝置一般采用全燃氣輪機或燃氣輪機與柴油機的聯合裝置;也有采用核動力裝置,惟因造價昂貴,難於被廣泛采用。
巡洋艦的武備過去以大口徑火炮為主要武器,並輔以各類付炮和魚雷。現代巡洋艦都裝有導彈和各種先進的電子設備,在艦尾通常還帶有1-2架直升飛機。由於巡洋艦存在目標大、造價高、航速受到限製等原因,因此有些國家海軍對它在現代海戰中的作用持懷疑態度,而蘇聯目前仍在建造新的巡洋艦。
現代護衛艦是以水中兵器(水雷、深水炸彈)、艦炮、導彈為主要武器的輕型軍艦,它的主要任務是反潛、護航,偵察、警戒、巡邏、布雷、支援登陸等,多數護衛艦配有反潛直升機1—2架。
美國的五角大樓怎麼也不會想到,除了這些東西以外,中國還有著一群除特種部隊之外的更有隱蔽性和威脅性的部隊。
他們的威脅性和隱蔽性在於他們平時出現的時候是以商人,工人代表,甚至科學家的身份出現在世界舞台上的,就像孫剛這樣的人,也隻是其中的一個特例,這個特例就注定了美國第七艦隊在台海地區的失敗,一如它在越戰的時候,被南越擊敗的情形,而且這次將更加的無奈、更加的徹底和不可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