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鄭玄,張靖對於蔡邕之名,什麼文學家,書法家的熱情就淡了許多。但是對蔡邕的女兒,那可是怎麼也淡定不了的。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晉時因避司馬昭之諱,改字文姬,此文中以文姬稱之。蔡文姬非常有才華,是曆史上少有的才名蓋過美貌的女子。在千年的流傳裏,一直是美貌與才華的化身,但是令世人感到悲涼與歎息的是,一個博學多才的好女子,生活在亂世之中,初嫁衛仲道,又嫁左賢王,後嫁董祀,飽受苦難。命運是如此淒慘,婚姻是如此不幸,令人不免歎之。
因後世流傳著很多關於蔡文姬的美好傳說,張靖這憐香惜愛的人自是不免向往。既是自己來到了這個時代,就不能再讓悲慘的曆史重演,挽救美女的命運那更是重中之重。
蔡邕自熹平四年就一直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為正定六經之事忙碌,史稱熹平石經。年前剛剛完工,正在家中休假。曆史上他就是搞完熹平石經沒多久,就被宦官誣害罷官了。不過卻因為張靖的到來改變了,隻是不知道後世還會不會有焦尾琴了。
剛過完年,靈帝的聖旨到了。讓他去高密傳旨,接鄭玄張靖來京。靈帝的話也中聽,說你蔡邕搞這個六經什麼的勞苦功高,受累了。正好趁此機會去散散心,放鬆放鬆,就當是公費旅遊了。
蔡邕聽是讓自己去接多年未見的老友,自是欣然同意,不同意也不行啊,那可是聖旨。吩咐家人,收拾東西就要開路。
蔡文姬已經十四歲了,飽讀詩書,滿腹才化。這些日子耳朵裏盡是張靖的名字了,什麼三字經,千字文的,說張靖如何如何的才華,如何如何的文曲星下凡。情竇初開的懷春少女,自是有了女兒家的心思。聽說父親要去見鄭玄張靖,非要鬧著跟去不行。
蔡邕三十多歲才有的這個女兒,很是疼愛。作為父親的當然知道自家女兒的想法,女兒長大了啊。那張靖即是自己老友的高徒,又是張良的後人,而且頗有文名。若是真的與自己女兒成就了姻緣,也未必不是一件美事。再說靈帝旨意是讓自己順便休假,要求又不是太緊,帶著家人應該無妨,便同意了。
這還沒走,門外有家人來報,說是河東衛家前來拜訪。
河東衛家是世之大家,當代家主衛凱也一方文豪,聲名顯赫。蔡邕不敢怠慢,將人請了進來,卻是衛家家主衛凱親自來訪。
衛家沒安什麼好心,衛家二少衛仲道自幼患病,身體不好。衛家遍請名醫,四處求藥,一直也沒有治好。今年已經一十七歲,眼看越來越嚴重了,經常咯血。有經驗的老郎中被逼無奈,隻得說了實話,趕緊準備後事吧,活不長了。當時迷信風行,衛家眼看尋醫沒了希望,便找了個神婆子什麼的耍了一通,得出結論,娶親衝喜,方可免災。
衛家把這事當真了,全家商議。畢竟是大戶人家,若是隨便娶個女子會丟了臉麵,而且衛仲道也不幹啊。衛仲道心說,我這快要死的人了,要拉也得拉個美女啊,要不然這才活了十幾年,這輩子多可惜啊。商來議去,就看上蔡邕的女兒蔡文姬了。
為啥呢,蔡邕有名氣啊,配得上自己家。而且蔡文姬因少年聰穎,博學多才,名聲也是不小。最關鍵的是衛仲道曾聽人說過,蔡文姬的美貌那也不是蓋的。這事得越早越好,現在衛仲道的病情還勉強能夠遮掩,拖得時間上了,誰家也不會把女兒往火坑裏推吧。於是,剛過完年,衛凱便帶著兄弟衛仲道來到了洛陽,到蔡府求親。
說實話衛仲道這小子除了有病,其他各方麵的條件都還是不錯的。要家世有家世,要文采有文采,人也長得風流倜儻,一表人才。若是沒有張靖穿越這檔子事,這事肯定就這麼定了,曆史上就是這麼說的麼。郎才女貌,門當戶對,少年男女,天般地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