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世大儒鄭玄康成公,收漢留候張良張子房第一十七代玄孫為徒的消息傳遍天下。張靖張鵬舉這個名字也隨即響徹華夏,一時無兩。張良是什麼人,鄭玄是什麼人,自不必說。便是啟蒙三篇,男兒行與其他幾首詩皆是驚世之作,在士林迅速蔓延,盡皆傳抄,爭相流傳。平民麵姓也能隨口念出幾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什麼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更是在熱血青年之間廣為流傳。世人皆說,讀經不識張鵬舉,讀遍古籍也白讀。男兒不知男兒行,打遍天下也不行。一時間大漢上下掀起一股張靖熱潮,婦孺皆知。男兒竟相皆言,非張靖不結兄弟;未婚女子皆發誓非張靖不嫁。張靖成了上至八十老翁,下至學語幼兒的共同偶像。
當事人張靖,自拜入鄭玄門下之後,在鄭玄的要求下,真心的隨師學起經文來。這些東西還是要學一些的,至少要有個大概的了解,在這個時代裏,如果不能隨口拽出幾句經文,是會被人看不起的。丟了鄭玄的麵子是小,要是因此錯過了哪位大牛,張靖可是不幹滴。一個教的仔細,一個學的認真,張靖是舉一返三,鄭玄的大感欣慰。相得益彰,進步神速。
光和六年,大年初一。
洛陽,皇宮。
靈帝劉宏去永樂宮給自己的母親董太後拜年,順便看看自己的二兒子劉協。當年劉宏寵信的王美人生下皇子劉協,何皇後醋意大發,指使人將王美人毒死。劉宏震怒,要廢黜何皇後,中常侍趙忠、張讓等人替何皇後求情,並獻出千萬錢財討好劉宏。劉宏這才作罷。劉宏為了避免劉協會繼續受到來自何氏家族的傷害,便將其交給母親董太後撫養,以便保護。三歲的劉協在董太後悉心撫養下,聰明伶俐,舉止端莊,再加上其母王美人死於非命,靈帝難免有隱惻之心,因此深得靈帝喜愛。
董太後待兒子拜過年後,便與靈帝拉起了家常:“協兒已然三歲,應該習讀經書了,皇上可要給協兒尋個好先生啊。”
靈帝看著小劉協,不由就想起了王美人,暗然長歎:“協兒三歲了哈,過得真快,朕一定給協兒指個好先生。”
劉協雖然年幼,卻也知道討靈帝歡心:“父皇,孩兒會背三字經了呢。”
隨著張靖的名聲傳播,靈帝也聽說過張靖大名,對張靖的作品很是欣賞:“噢,可是留候玄孫,康成高徒張靖張鵬舉的三字經嗎?協兒背給父皇聽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好好好,協兒果然乖巧。”靈帝大喜。
董太後自是想給自己的孫子找個好先生,趁機說道:“皇上,想那鄭玄乃當世大儒,張靖又是我朝高祖皇帝陛下駕前賢臣張子房的後人。何不著人把這二人征到京中,鄭玄為先生,張靖為伴讀,如此可好。”
因為黨錮之亂已經過去幾年了,靈帝此時也有了起用士人之心。心想,隻是讓鄭玄來京教書,不與他官做便是,看看情況再說也好:“如此,朕便派人去高密把鄭玄張靖征入京中便是,就讓蹇碩去吧。”
蹇碩隻是個小太監,董太後怕給鄭玄留下個不好的印象,也是愛孫心切,忙說道:“議郎蔡邕亦是世之大儒,且與鄭玄交好,何不著他前去,以顯陛下誠意。”
靈帝想想也是,為了自己的兒子,便拿出些誠意又如何:“朕這便下旨,派蔡邕去征辟鄭玄張靖。”
第一卷完,靖哥哥要進京了,黃巾之亂將起,看靖哥哥怎樣攪動天下風雲,精彩繼續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