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眉頭此時也是微不可查的皺了一下,雖然如今的情況比起沒有人敢留下來時要好得多,但是這兩個人讓誰留下來卻又是一個問題。
曹操並不懷疑,依著兩個人的能力與忠誠,無論是誰都能夠很好的依托興勢山的地理優越性達到阻擋劉備軍的目的,隻是這兩個人哪一個曹操也不舍得把他們留下,而且就算是最終要留下一個,要留哪一個,這也不單單是個人喜好的問題,還要牽扯到其他將領是否會寒心等一係列政治因素。
沒辦法,誰令這兩個人一個是外姓將領一個是曹操的族子呢!本來在曹操軍中掌握大部分兵權的都是曹氏夏後氏的人,外姓將領要說心裏都沒有意見也很難,要是這個時候曹操選擇讓徐晃留在這個死地而帶走夏侯尚的話,難免會有些風言風語,這對於曹操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
此時的曹軍雖然已經養好了赤壁之戰的傷口,但是難看的,疤痕仍在,曹操的兵力距離全盛時期仍舊也有一定的差距,此次攻打漢中已經是必敗之局,損失頗為慘重,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對自己頗有意見的漢室死忠以及其他一些別有用心的家夥難免會乘機作亂,在這種時候,曹操自然不能夠再令外姓將領寒心。出於這種考慮,在留守死地的人選上,曹操不能不有所猶疑。
比起武略,曹操更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甚至應該說是前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政治家,所以他考慮起問題來自然也就更加深遠,雖然很不甘心的選擇了撤軍,雖然此時曹操仍舊身在漢中,但是曹操已經開始考慮起回師後的事情了。
“徐晃、夏侯尚聽令!”曹操一咬牙終於做出了決定:“命你二人各率領五千兵馬在興勢山族地,兩天之後可相互掩護伺機撤退!”
說完之後,曹操解下了自己的寶劍遞給了徐晃,然後開口道:“大軍的安慰就托付給將軍了!”
說實話,曹操此時的決斷並不是軍事上的最優選擇,但是卻是政治上的最佳選擇,很好的安撫了外姓將領的情緒,同時把自己的佩劍交給徐晃這不僅僅是一個莫大的榮譽,更是莫大的權力,暗示著徐晃對留守部隊有著最高的指揮權,就算是夏侯尚也要聽他的命令,對此,徐晃自然是感激涕零,當場就跪下來表示忠心。
當然比起這些來,徐晃更加暖心的是曹操留下的一萬兵馬,有著豐富經驗的徐晃很清楚,依著興勢山的地形,隻要有五千精銳的話,完全可以阻擋劉備軍主力三天,而曹軍本來的打算也是盡可能的保全主力,隻留下五千人斷後。當然,代價是這五千人根本就不可能撤出了而已。
但是現在有了一萬人馬,而且還有了曹操“相互掩護伺機撤退”的暗示,徐晃怎麼聽不明白這是曹操多給了自己五千人做炮灰,以五千精銳的性命來換一個讓自己能夠從劉備軍手中逃脫的可能呢!
既然知道了這些,徐晃又怎能不感動呢?
說實話,對於多損失五千精銳,曹操是真的很心疼,但是一想到徐晃與夏侯尚這兩員大將,曹操頓時就覺得值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句話可不隻是說說而已,在現實中一員大將的價值真的很容易就勝過千軍萬馬。
既然沒有了後顧之憂,曹軍自然也不會繼續停留,帶領著主力以及包括徐晃的兒子徐蓋在內的將領謀臣火速撤退,而就在他們離開後不久,趕來的劉備軍與興勢山上的曹軍就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攻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