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長安生變(2 / 3)

過了兩天,王允又與士孫瑞商議,想先將其軍隊全部解散之後,再誅殺李榷等人,但是士孫瑞仍是持著不同意見,勸道:“涼州人一直害怕劉備、袁紹,畏懼關東大軍也。如今若是一旦解散軍隊,打開函穀關,董卓部下一定會人人自危。以瑞之間,可任命皇甫嵩為將軍,率領董卓舊部,並留駐陝縣以進行安撫。”

王允則不以為然道:“不然,關東義兵將領與吾等一致也,皆是忠君報國之士,現在如果再將大軍留駐陝縣,扼守險要,雖然能夠安撫涼州人,卻會使關東將領起疑,此舉將失關東諸侯之心也。”

這時,又出了一件事情,使得王允的威望幾乎一下子降到了冰點,那就是殺了海內名儒蔡邕。

董卓的屍體被陳屍西市,多天來無人過問,以至於屍體漸漸腐爛,臭不可聞。本來,蔡邕也明白董卓乃禍國之人,理應被誅殺,但是思及董卓對自己還是有知遇之恩,心下不禁有些悲傷,竟然為之落淚。偏偏這個時候,蔡邕是在王允的府上做客,而且是在下人剛剛稟告過董卓屍體腐爛之後,自然是引起了王允的大怒,斥責道:“董卓乃國之賊也,幾乎滅亡漢室之大統,汝乃漢室大臣,理應同仇敵愾,然汝卻懷念董卓之四人恩惠,反為之悲痛,此豈非是與之共同為逆乎?”當時就下令將蔡邕逮捕,送交廷尉,當時在坐的還有許多大臣,皆是出來為蔡邕求情,然王允卻是不允。

蔡邕下獄之後,上了一張表,承認自己有罪,說道:“雖然邕身處一如此不忠之位也,然對古今之君臣大義,耳所厭聞,口所常玩,吾怎會叛國而袒護董卓乎?邕願黥首刖足,繼成漢史,以為補過也。”許多士大夫同情蔡邕,紛紛設法營救他,在王允跟前進言,卻都沒有成功。太尉馬日說道:“蔡伯喈乃曠世奇才也,對漢室之史事典章知之甚多,不如讓其完成史書,此將為一代大典也。而且,其所犯之罪本為微不足道,若是殺之,豈非讓天下士人失望哉?”

王允道:“昔年武帝不殺司馬遷,使其所作謗書《史記》流傳後世。方今國運中衰,兵馬就在郊外,如何能讓奸佞之臣在幼主身邊撰寫史書耳,此既無益於皇帝之聖德,亦會使吾等青史留惡名也。”馬日聞之,知道再勸無用,便退了出來,對別人說道:“王公強橫專勢,不納忠言,必與董卓同尾也。善人乃國家之楷模,史著乃國家之經典,王公如此毀滅楷模,廢除經典,國家如何能夠長久?”當天,蔡邕就被王允賜死在獄中。

幾天後,不知從哪裏散播了一個消息,說是王允不同意赦免李榷等人,更要將所有的涼州人都殺死,董卓舊部的將領自然驚恐不安,全都控製好自己的軍隊,一旦事情惡化,能求一個自保。而且,他們之間還互相傳言:“蔡邕乃海內大儒,在天下士子中威名極高,隻因受過太師之信任與厚待,尚且被牽連至死,何況吾等。眼下,王允既不下令赦免吾等,又欲將吾等之軍隊解散,一旦如此,明日便是人為刀俎,吾為魚肉也。”

呂布派李肅率軍前往陝縣,宣布皇帝詔命,誅殺李榷三人。李榷等如何肯引頸受戮,於是便率軍出擊,李肅兵少,如何會是其敵,一戰而敗,逃回弘農。呂布本欲除掉李肅,趁機將之斬首,以示三軍。

李榷等人雖然小勝一場,卻是聽到呂布已經率領大軍到了弘農,不日就會兵臨陝縣城下,登時皆是惶恐不安。他們昔者盡為董卓手下大將,雖然李榷等人也自負勇武,但是他們知道呂布的武功不但勇武兩字能表達得清,隻能用可怕二字形容,是以西涼軍將領無有不怕呂布者。

經過一番商議,不等呂布進軍,李榷等人便又派了使者前往弘農,麵見呂布,請求赦免。呂布雖然有心同意,奈何眼下朝中大權在王允手中,呂布隻能是暫緩進軍,派人將使者護送到長安城,靜待王允的命令。

王允的回答也很幹脆:“一年之內,安能頒布兩次赦免令也?”拒絕了李榷等人的請求,更是催促呂布抓緊時間進軍。原來,董卓被殺之後,王允曾經頒布了一道赦免令,將呂布、李儒、李肅以及一些附會董卓的大臣盡皆赦免。

使者無奈,王允不殺他已經是感天謝地了,哪敢多言,隻能倉惶回到陝縣複命。這使者回來不久,李榷等人便聽到呂布進軍的消息,心中更是害怕,不知該如何是好。最後商議之下,決定解散軍隊,個人分別走小路逃回家鄉,他們以為,或許沒有了軍權之後,王允就不會咄咄逼人地非要他們的項上人頭不可了。